刘玉清(1923年生),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大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放射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协和医大医学影像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和军医进修学院放射学名誉教授,华西医科大学名誉教授,中华医学会理事,放射学会顾问,日本医学放射学名誉会员。

结缘医学放射影像

1948年刘玉清从满洲医科大学毕业后,因为成绩优秀被留校工作,他选择了在国立沈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做住院医师。刘玉清在附属医院放射科工作期间,主要从事一般的X射线诊断工作,也参与了少部分放射治疗工作。

他平时接触胸部、胃肠道、骨骼关节的病人比较多,认识到X线检查对诊断这些疾病的重要性。在附属医院中,放射科与其他临床科室没有区别,拥有放射科自己的门诊和病房,在刘玉清心中认定放射科就是临床科室。

当时,北京协和医院是大家公认的中国国内最好的医院。刘玉清虽然学习和工作都在中国的东北,但是他非常希望能够有机会到北京协和医院去学习,以便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此他主动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提出要求,并于1950年10月来到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进修。

1950年10月18日,刘玉清被批准到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进修的文件

刘玉清在北京协和医院主要是做放射诊断工作。由于业务突出,他担任了协和医院放射科诊断组组长。虽然刘玉清的工作是以放射诊断为主,但他还学习和参与了协和医院放射科的放射治疗工作。

1951年,北京协和医院组成了抗美援朝医疗队。刘玉清主动报名,在鸭绿江边的兴城度过了九个月的时光,为抗美援朝医疗工作做出了贡献。

在协和医院放射科的几年中,刘玉清打下了坚实的放射学基础,有利于他后来开展放射学各个亚专业的探索。

1951年,刘玉清(后排左四)参加抗美援朝手术队

转向心胸疾病诊断

匠读什么拼音怎么写_匠怎么读_匠读音

1956年4月,在协和医院外科主任吴英恺院士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科医院宣告成立。这是全军乃至全国的第一所胸科专科医院。吴英恺教授从协和医院抽调了一部分业务骨干来到位于黑山扈的胸科医院,其中就包括刘玉清。

1958年7月,经军委总后勤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八部联合决定,将胸科医院转入由协和医学院改组后的中国医学科学院,与正在筹建的北京第二医院合并,命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成门外医院(简称阜外医院)。

1958年9月14日,在北京北礼士路新院址举行开院典礼。刘玉清随之迁入,并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阜外医院。

1956年,刘玉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科医院放射科开展造影检查工作,此为科室自行改装的第一台造影机

在胸科医院和阜外医院建立初期,刘玉清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食管和胸部疾病诊断。当阜外心血管研究所成立后,他的工作重点逐步侧重心血管疾病,并在心血管领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在解放军胸科医院时期,刘玉清提倡放射科与病理科协作,在国内率先开展X线与肺切除手术、食管标本的X线-病理对照研究,并逐步形成工作规范,建立了对照记录制度。

通过对标本的定期分析总结,刘玉清提高了对多种胸肺、食管疾患的病理知识和X线诊断水平,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教学和科研资料,推进了解放军胸科医院放射科的科室学术建设。

1950年代,根据刘玉清讲稿编写的放射科进修参考资料

肺部疾病一直是困扰中国人民健康的一大问题。作为放射科医师,刘玉清在肺结核和肺癌的X线诊断领域做出了很多贡献。

在结核病方面,刘玉清与同事共同进行了结核瘤的X线、病理、临床的综合研究,对112例肺结核瘤标本进行了病理检查和药物敏感等一系列试验,提出了结核瘤形成的四种方式。他还对结核瘤患者手术并发症及近期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对结核瘤的临床处理意见。

自1956年起,刘玉清就开始收集肺结核患者的支气管造影检查资料。后来,他根据100例肺结核患者的支气管造影检查结果,针对造影技术、术中术后反应、支气管病变的诊断问题,以及造影检查的临床意义等进行了讨论分析。得到结论,在肺结核的病理演变过程中,支气管异常的发病率很高。

根据100例肺结核支气管造影检查的经验,刘玉清认为这种诊断方法对了解肺结核的病理演变过程,解释或鉴别某些胸部异常阴影的性质,确诊有无支气管异常及其肺段定位,对外科切除或萎陷疗法的选择,发现并存的非特异性支气管扩张等方面很有帮助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刘玉清在心脏X线诊断方面的早期工作。1954年,31岁的刘玉清翻译出版了Schwedel《心脏X线诊断学》,向国内首先介绍了心脏大血管X线解剖,从而奠定了心血管X线诊断的基础。此书是建国后第一部放射学译著。

1954年9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玉清翻译《心脏X线诊断学》

创立三结合诊断法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刘玉清逐渐将“X线-病理对照”研究转为“X线-手术对照”研究。他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认识到在心血管病的诊断过程中,临床、心电图、X线各有其优势,但都存在局限性。刘玉清开始深入探索如何提高心脏X线诊断的水平。

在参考临床医师诊治心脏疾病过程的基础上,刘玉清逐步创建了以X线为基础的“X线-临床-心电图”三结合的心脏X线诊断的思维方法和诊断过程。

借助这种思维方法和诊断过程,可以帮助放射科医师发现一些临床医师没有注意到的诊断问题,纠正某些不当临床印象,明显提高了诊断水平,获得了临床医师的信任。

1957年9月,刘玉清(左2)、吴遐、胡秉忠、荆宝莲进行X线-病理对照诊断分析

刘玉清鼓励年轻的放射科医师努力学习临床知识,督促他们亲自检查病人,养成以X线为主的全面分析方法,为以后放射科开展介入治疗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努力也为创建心血管放射诊断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玉清经常对学生以及科内的青年医生强调,放射科的医生绝不仅仅是只会看X光片的“读片匠”,放射学是一门临床学科,不是临床辅助学科,放射学不能脱离临床实践。

随着1960年超声技术的实际应用,“三结合”方法的内涵有所改变,逐渐发展成为“放射、超声和临床”的结合,刘玉清始终强调这种结合的重要性。

20世纪50年代,刘玉清记录放射科三结合思想的工作笔记

心胸疾病诊断著作

1958年底,刘玉清总结了1000例支气管造影的材料和经验,于1959年编著出版了《支气管造影术》。这是中国放射学界首部以中国医师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编写的放射学著作。

1961年,阜外医院举办了心血管造影术的讲习班。刘玉清主编了讲习班讲义,并且在讲义的基础之上,编写出版了《心血管造影术及诊断》。

在编写这两本著作的过程中,刘玉清放手让放射科的青年医师收集有关资料,撰写某些章节,然后自己再逐字逐句地修改、定稿。他在著书立说的同时,不忘帮助年轻人的成长。

1959年12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玉清编著《支气管造影术》

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研究防治工作和心脏外科的发展,以及以刘玉清为代表的一批医务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的心血管造影工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心血管造影术在先天性心脏异常、胸主动脉、上腔静脉及其主要分支等胸内大血管的畸形或疾病、某些后天性心脏瓣膜病的诊断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肺部疾病、冠状血管疾病(主要是冠状动脉硬化)诊断上的应用,国内外存在着不同的见解。面对这种情况,刘玉清对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并逐步提高心血管造影诊断技术、如何更好地配合并促进心血管疾病医疗研究工作进行了认真思考。他认为,应该从改进和提高心血管造影的机械设备和技术工作,以及不断提高心血管造影的诊断水平两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追求大影像医学梦

1974年,刘玉清就向北京阜外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提出了“医学影像学”的新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逐步形成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科体系,刘玉清认为放射诊断与放射治疗相互分割的状态,不能适应新世纪放射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给病人带来很多不便。

比如患者在放射科做完放射检查,若需要再做超声检查,还要再找医生重新开超声检查申请单。为此刘玉清积极呼吁,推动组建和发展“大影像”概念指导下的现代医学影像学科。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