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朱熹的理解,下面还是对三纲的阐释,曾子又引《诗经》来说明。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这几句诗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
“瞻”就是看,“彼”是那个,“淇”是河名,“澳”是水边,你看那淇水边。有人认为,“菉”应该读“录”,就是绿,实际绿的古音就是“录”,“猗猗”是美好兴盛的样子,形容竹林长得非常茂盛。
有人说,从押韵的角度,“猗”应该读“婀”,这样才能和下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押韵,这是另一个问题了。“菉竹猗猗”,意思是,绿色的竹子长的非常茂盛。“斐”是有文才的样子,有修养、有文才的样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若按字面意思讲,切、磋、琢、磨是四个动词,是四个工种,古代把骨头加工成器物叫“切”,把象牙加工成器物叫“磋”,把玉加工成器物叫“琢”,把石头加工成器物叫“磨”,笼统地说,都是雕琢、加工的意思,后代演变为两个词,切磋、琢磨。这个有仪表的、有文才的君子啊,他也是对自己不断加工、不断完善,最后才达到那个境界的。
“瑟”是很严整的样子,“僩”是很刚毅的样子,读“现”,“赫”是很盛大的样子,“喧”也是很盛大的样子。这里还是对君子的形容,说他很庄重、很严谨啊,很刚毅啊,很威武、盛大啊。“瑟兮僴兮,赫兮喧兮”都是对那个有仪表的君子的形容。“諠”,意思是忘记、忘却。那个有仪表的君子啊,最终令人难以忘记,也就是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这几句诗表面的意思,但是曾子引这段诗,不是要用表面的意思,下面是他的解释。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道”是说,曾子说,“如切如磋”这句诗,说的是学习,就是学习要和人切磋。“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这句诗讲的是自我修养,自我修养的关键在于对自己进行打磨。曾子是这么理解这两句诗的。“瑟兮僴兮者,恂栗也”,“恂”读“询”,也有人说读“峻”,“恂栗”就是恐惧的样子,战战兢兢的、小心谨慎的样子。“赫兮喧兮者,威仪也”,这句诗说的是威严的仪表。这是曾子对这几句诗的理解,诗的原意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已经很难说了。
曾子是从个人的学习和修养方面理解诗的内涵的。曾子认为,这首诗告诉我们,讲学习的话,你要“如切如磋”,要和人切磋、交流,这讲的是学习方法;而自我修养呢,你要“如琢如磨”,进行自我打磨,不断地完善自己,这讲的是修养的方法。后面两句,“恂栗”是恐惧的样子,就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小心谨慎,讲的是一种心态。“赫兮喧兮”讲的是仪表,讲的是一种状态,这两句诗一句说的是内心,一句说的是外表,一句说的是心态,一句说的是状态。
人要修养的话,应该注意两点。第一,内心始终要有恐惧、敬畏之心。怎么能做到“出门如见大宾”呢?怎么能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呢?首先得有一个小心谨慎的心,有敬畏之心,有谨慎之心,个人修养上才能进步。这讲的是内在,是心态。
第二,要注意外在的仪表,始终有一个威严的仪表,曾子认为,“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是“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道”还是讲、说的意思,曾子认为,这句诗说的是,你如果具有了盛大的美德,具有了至善的品质,老百姓就不会忘记你。这讲的是修养的境界。
这几句诗的原意究竟是什么,那是另一回事了,但让曾子这么一解释,就变成方法论和结果了。说方法论呢,修身应该做到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习,第二个方面是修养。学习上,应该和人切磋、交流,这是学习方法;修养上,应该琢磨、自我打磨,这是修养的方法。在自我修养上,要从内心到外表都进行自我完善,在内心方面自我完善的方法是,要有敬畏之心、谨慎之心;在外表上进行修养,要始终注意仪表,有威严、庄重的仪表,别不拘小节。如果能做到上面这四点,既有学习,又有修养;既修内心,又修外表,那么你就成为“有斐君子”,就达到了“盛德至善”,你就能给身边的人留下一个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大家都忘不了你。
应该追求给人留下一个最美好的深刻印象,这样才能做到“亲民”,才能理顺人际关系。你是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因为你把头发焗成五彩的,但要留下这种印象的话,好像一般的老板也不敢用你啊,反而把自己的人生路给堵死了。
我理解,曾子是在“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的基础上,在讲修身,通过引这几句诗,将修身的注意事项和方式方法都说清楚了。
我再重复一遍,修身涵盖什么?学习、修养。学习的方法是要切磋,要和人交流,修养的关键是不断地打磨自己,去掉自己身上的恶的、后天的习染,这就是“明明德”。修养方面还要注意由内及外,曾子先说的内、后说的外,首先端正你的心态,保持敬畏之心、谨慎之心,然后才能“出门如见大宾”,才能有这样的外在仪表。修养要由内及外,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才能保持一个好的状态。每天都追求这一点,就是“日日新”,这就是“止于至善”。如果做到了,你就具有了“盛德至善”,你身边的人就忘不了你的好了,就做到了“亲民”,身边的人都愿意和你亲近,你就理顺了人际关系,事业开始走向成功了。
这一段实际是对“三纲”的串讲,重点是突出方法、途径。曾子把这个层面解析的非常清楚,告诉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然后他接着讲,什么是“民之不忘”?除了“盛德至善”,还有什么让老百姓不能忘?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这句诗见于《诗经·周颂·烈文》篇。
“於戏”应该读“呜呼”,是感叹词。“前王不忘”,说从前的那个国王,到现在老百姓都没有忘记。为什么古代那些伟大的君主到今天老百姓都还记得他们?曾子给的解释是“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老百姓不外是两种人,一种是君子,一种是小人,就是小人物、普通人,这说的是百姓的构成。君子能够记住“前王”,原因是什么?“贤其贤而亲其亲”,认同他的“贤”,这叫“贤其贤”,就是认为他是贤明的。“亲其亲”,君子知道什么人是可亲的,并且和这样的人亲近,从这个角度他忘不掉前王,因为前王是贤明的。这些伟大的君主,通过“明明德”达到了“止于至善”,这就是他的“贤”,君子都会认同他这个善,然后就记得他,因此和他亲近,“亲民”嘛。
小人物、普通人呢,为什么也记得“前王”?“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小人是为他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快乐,将对他自己有利的东西当成是利益。君子不忘前王,是从修养的角度、道德的角度;普通百姓呢?是因为前王的统治给他带来了利和乐,他记得前王。为什么忘不掉那个君主?那个君主造福于人民,所以人民记得他。“乐其乐而利其利”,关键是,老百姓喜欢的东西,老百姓看中的利益,那个君主都给他们保证了。有的老百姓喜欢钱,君主让他多挣钱了;有的老百姓喜欢过安逸的日子,君主让他过上了。“乐其乐”,你认为快乐的东西,君主给你了;“利其利”,你要追求的利,君主给你了。因为获得了利和乐,因此百姓忘不了那位伟大的君主。
这里谈了两个方面,一个最伟大的领导,之所以能做到“亲民”,让老百姓忘不了他,主要就是两点。其一,对于君子,对于追求自我完善的人,这些领导、伟大的君主是靠他的个人修养、人格魅力,征服了这些人,使他们不能忘记他;其二,对于那些讲究功利的小人物,他是靠保证他们的利益,实现他们的功利目的,使他们不能忘记他。也是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道德的,第二个层面,物质的。老百姓的追求不外是这两点,或是追求自我完善,或是追求现实利益。一个最英明的领导者,能得到所有人的拥护,关键就在这句话,“贤其贤而亲其亲,乐其乐而利其利”。
不管担任多大的领导,你手下永远是这两种人,一种人是追求自我完善的,一种人是追求功利的。对于功利的人,你保证他的利和乐;对于追求自我完善的人,你用你的修养去感召他。或者我们说的再庸俗一点,不管当多大的领导,都应该意识到手下的员工永远就是这两种人,一种追求精神,一种追求物质。追求物质的,你保证他的物质利益;追求精神的,你满足他的精神需求,保证他的荣誉感、自豪感。能做到这两点,你就做到了“亲民”,所有人就都拥护你了,不能忘记你了,大家都记得你的“盛德至善”。
但是,如果弄反了,就坏了。比如,这个员工就是好利、爱钱,你却总是给他荣誉,今天发个奖状,明天颁个奖牌,结果是他对你的意见特别大,他心里想,你能不能来点儿实惠的,发点奖金,当然这话他还不好对你说,反正他是不可能发自内心地拥护你了。而追求名誉的员工,你天天给他钱,提高工资、多发奖金,最后他对你也有意见,他会想,这老板穷的就只剩钱了,就不能有点上档次的,结果当然也不会好。
有一种人,可能他对钱追求的相对淡,不是不要钱,但是他相对淡,特别是有些人已经很有钱了,你给他什么?很多企业家已经家产几个亿了,为什么还那么辛苦的工作,他追求的是钱吗?他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成就感。其实很多员工也是这样。就像比尔盖茨的手下,哪个是缺钱的,比尔盖茨还靠奖金来刺激他们吗?那得发多少能打动他们,他们之所以还在做,要么是喜欢,要么是追求成就感。这时候你作为领导,就要从这个角度去满足他们,保证他们的成就感,保证他们的荣誉感,这不是钱的问题。另一种人呢,他做事就是为了钱,那你就得保证他的物质利益。作为领导你应该清楚,你的员工就是这两种人。
还要注意一点,曾子已经点出来了,说“民之不能忘”的是你的“盛德至善”。你保证他的利益叫“盛德至善”吗?给钱就是“盛德至善”吗?不是吧。但是老百姓表扬领导的时候,说出来的肯定都是“盛德至善”,他不会说:“因为他给我涨奖金了,保证我的利益了,所以那个领导真好。”老百姓表现出来的,都是忘不了你的“盛德至善”。
但是千万记得,靠美德不能征服所有人,因为人分两种,君子、小人,怎么相处?对君子靠美德,对小人靠物质。这样他们才能都夸你“盛德至善”。说的粗俗一点,爱钱的给钱,爱名的给名。根据他乐什么,根据他利什么,让他都得到,最后就都感念你的“盛德至善”了,这就是亲民,这样才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管作什么领导都能做到位了。
曾子是在告诉我们,怎样通过个人修养达到亲民,你还得格物,还得知道他需要什么。以上是《大学》传的部分的第三章。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