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⑴如之何如之何:一个“如之何”,意为“对此怎么办才好”之类的意思,两个连用,表示在做事情之前的深思审慎的态度。⑵未:不,无。
【译文】孔子说:“对那种在做事之前不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人,我也就不知道如何去评价这种人了。”
【简评】儒家讲究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儒家的学说,是充满了实践精神的学说。但这种实践,是建立在审慎小心,周密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孔子评价子产的时候曾经说过“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中间的“恭”,就包含有审慎小心的意思。孔子将“恭”提升到“君子之道”的首位,说明审慎小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个人修养。他提倡“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对那种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冒充好汉的鲁莽行为,他是不赞同的。因此欣赏“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他告诉子张说:“多听听自己还弄不明白的问题,对自己认为是想好的话也要少说,那么过失就会很少了;多看看别人出的错误,对自己认为是可行的事情也要谨慎从事,那么让自己遗憾的事就会少了。说话过失不多,行为错误极少,做官之道就包含在这中间了。”
人们接触到的问题,最初印象都是表象层次的。任何问题,都有它形成、积累、发展的过程。只看问题的表面,不深入去研究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治脚,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古代有一个士兵受了箭伤去找外科医生,那医生拿起剪刀咔嚓一下就将箭杆剪掉了,说:我已经给你治好了!表面上的箭杆是没有了,可是箭头还在身体里边呢!有些问题比较复杂,各种各样的问题纠集在一起,那就得仔细分析什么是主要问题,什么是次要问题,要集中精力去抓住主要矛盾,绝对不能在细枝未节上纠缠不清。
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我们所见到的问题都是新的,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问题,所以要格外小心谨慎。有些人总是凭经验去办事,总是说“我过去如何如何”,结果解决不了那些看似遇到过的并解决得很好的问题。其实,社会是在发展变化的,人也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问题产生环境、条件都变化了,解决问题的手段自然也应该跟着变化,过去的经验,只能做为一种参考而不能当成一种定律。《吕氏春秋》里说了一个故事,说一支军队要过河偷袭敌人,先派侦察兵侦察好哪里可以渡河,并在那里做好了标记。可是晚上渡河的时候却淹死了很多士兵,指挥官很奇怪:根据侦察结果这里是可以渡河的呀,怎么会这样呢?又是侦察又是设立标记,这位指挥官不能说考虑得不周到。可是再周到,那也是“过去时态”下的周到,设立标记以后突然涨水了,这个问题他没有考虑周到。就这一个“不周到”,将一支军队毁掉了!这位指挥官其实在处理这个问题之前,还应该考虑到与主要问题相关的其它问题,比如气候是会变化的,河水是会涨的。为有可能突然出现的“意料”之外的问题做好预案,才能够临危不乱。08年南方大雪,交通一片混乱,停电停水,好多地方陷入无序状态,暴露出社会危机预案的重大缺陷。幸好是和平时期,要战争年代,岂不要出更大的问题?
对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不是有更好的手段去解决问题。也许解决问题的手段或者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必定有一个是最好的。选择最好的方法或手段,常常能够事半功倍,获得神效。有一个成语叫“南辕北辙”,指的是与事实相反,背道而驰。其实地球是圆的,就算一直往北走,不停地走下去,也可以到达南方。只是比直接到南方要费更多的功夫,花更多的时间罢了,从效率上讲,这是非常不划算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总是在忙忙碌碌,可是越忙,好象问题越多,成天疲于奔命,忙于应付;有些人呢,似乎挺清闲的,可一出手,问题就能够顺利解决,这就是能力,本事。其实在没出手之前,人家已经先问了无数次为什么了,矛盾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手段,人家已经了然于心了。不过在单位评先进,涨工资之类的好事,一般是没这样的人的份儿的,因为在别人眼里,他老是在玩。对此,我也只能“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罢了罢了!
注1:本文作者,张永强,退休教师。曾任职于绵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本文在此发布,已获原作者授权。
注2:原作者撰写本文,旨在让从来都没有读过《论语》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