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卷迷俱乐部,胶卷迷们坚实的阵地
内容主要原创,配图来自群友和网络,所有水印保留
微信自带广告,支持请点击(本号可获微量收入)
CONTAX G
contax最初是蔡司旁轴系列的名字,这个名字都不是一个商标,相机品牌是zeiss ikon,老的相机上都会有zeiss ikon或者是carl zeiss jena等等商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蔡司被迫分家,西德蔡司在50年代初推出了contax IIIa相机之后也并没有继续发展旁轴而是转向生产单反相机,他们最初的单反相机也叫contax,后来把名字改成了contarex。
1968年contarex se之后蔡司自己不再生产单反,直到1975年他们与日本雅西卡公司合作推出了电子化程度很高的单反,并且将CONTAX变成了一个品牌,本来contax是小写的,变成品牌后就全部大写了。
1982年,雅西卡连同CONTAX这个牌子都让京瓷公司给买了,之后产品不断丰富起来,后来就有了自动化的尝试,一系列的自动便携式相机开始出现,不过在单反自动化上却发展缓慢。
经过了一些自动化旁轴的尝试,到了1994年,京瓷公司突然推出了一套旁轴系统。很多认为这个系统是和徕卡M系统对抗的,但今天大家听我说完后就会发现这两套系统并没有太多可比性。但是徕卡M依然处在手动阶段,而CONTAX G更像是一款可以换镜头的超进化傻瓜机,概念不同。
CONTAX G也是唯一一套全自动可更换镜头旁轴相机系统,1999年柯尼卡的RF相机不能自动对焦,徕卡M相机系统也不能自动对焦,而大量可以自动对焦的旁轴不能换镜头。不仅135如此,在120里也没有全自动的可换镜头旁轴系统,所以CONTAX G有这样的独特性。
CONTAX G开辟一块新市场,蔡司为其重新设计了新的旁轴镜头,但这一批7枚蔡司镜头和已经全面进入非球面黑魔法的90年代徕卡M头很难有可比性。不过从镜头设计上,蔡司还是下了一定功夫。
1994年G1的推出让大家非常震惊,CONTAX G1是一台全自动可更换镜头的旁轴。这里的全自动至少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是完整的全自动曝光模式,第二是自动过片和倒片,第三是自动对焦,CONTAX G1上面的功能都能实现,此外,CONTAX G1也实现了DX胶卷识别。
这个相机的取景器都是自动的,它的取景器是变焦结构的,装上28mm,45mm和90mm会自动调整到取景大小,此外还可以根据对焦进行自动的视差补正,装上镜头后,取景器会自动调整到视角,然后在对焦时取景器还是会变化来补正视差。
在G系列的取景器里是没有黄斑的,看起来就和那个年代的自动对焦相机差不多,正中间是对焦点。
G1一开始推出了4枚镜头,分别是Planar 45/2,标头,Biogon 28/2.8,广角标刚头,Sonnar 90/2.8,长焦头,这里对着的就是这3个头。此外还有一个做宣传的特殊头,Hologon 16/8,也是传奇镜头再世,但是比起当年的15/8结构已经变了。
因为对焦系统还比较原始,就是单点对焦,加上由机身驱动,也可能是京瓷公司缺乏自动对焦设计的经验,这台相机的对焦比较慢。
相机的快门速度不是很快,到2000,在自动机里不算高,曝光补偿等等功能也都齐全。
相机的操作除了可以全自动操作外,也提供了传统的手动摄影的操作,在机顶安排了多个转盘。
不过CONTAX G1因为进行了太高度的集成,所以并不能像一般旁轴那样手动对焦,需要通过机身来对焦,这个手动对焦非常笨拙,只能手动设定距离,这也是那个年代自动对焦旁轴的特色,我们在一些高级傻瓜机和富士的自动对焦120旁轴上也能看到类似的设计。
显然,CONTAX G1的对焦是以自动为主的,对于手动对焦并不友好,这也是G1最大的问题,因为对焦有点吃力。
CONTAX G1使用了钛合金机身铸造,非常牢固,机身结构因为自动化也变得非常复杂。
比起一般的旁轴相机使用而言,CONTAX G1带有更现代化的色彩,都是90年代比较流行的操作,尽管保留了一定的旁轴操作习惯,但仅仅没有手动对焦这一点就大大改变了旁轴使用的最基本操作。
不过,对焦问题依然是最突出的,CONTAX G1对焦速度慢,又几乎等于没有手动对焦功能,因此不到2年,CONTAX就推出了G2相机,并且一直生产到2003年。
CONTAX G2比起G1有了很大的改动,机顶的布置也变了,原本对焦用的转盘位置变成快门盘,快门盘位置变成独立的曝光补偿盘放在机身的正面,并且在机顶增加了一个液晶屏现实胶卷剩余数量。机顶另一边设计了一个新的转盘来设定拍摄模式,在机背上加了一个转盘调整手动自动对焦模式。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G2就可以自由手动对焦了,因为G2和G1镜头共通,只不过G2把手动对焦的转盘放到了机身的正面,这个转盘同时也是一个多功能转盘。
G2的快门速度提升到了6000,对焦速度也比G1要快一些,功能强大一些。
伴随着G2,CONTAX又推出了3枚镜头,35/2,21/2.8和一枚变焦镜头。因为早期的G1的取景框只能设定成28,45和90,所以不能插这两个头,后期的可以兼容。
之后G系统就被定型,没有再推出新的镜头,这套系统本身因为电子化程度太高也对新镜头的推出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因为镜头和机身的契合度太高了。
尽管G2比起G1有很多改进的地方,也堪称完善,但它依然是一台全电控制,全电操作的相机,远没有现在的相机那么灵敏,现在看起来,G系列的操作是相对笨拙的。
过去很多人喜欢把CONTAX G2和徕卡M6,M7相比,特别是10多年前G2停产不久以后。其实我觉得两者并没有太多可比性。徕卡M系统就是一套传统手动系统,CONTAX G则是一套现代化的系统。M6其实就是加了测光的M4-P,或者说是加了框线和测光的M4,它本身还是很传统的,而且系统非常灵活。
相比之下,CONTAX G系统更像是一个更专业的傻瓜机系统,在高级便携相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开发,它更现代,更电子,在现在看起来又略显笨拙。
从镜头来看,CONTAX G这套镜头中规中矩,下面是这其中35/2的镜头数据,那个时候徕卡的35/2已经进化到非球面了,不仅体积小巧而且性能强劲。
但其中的21/2.8和28/2.8的表现还是相当出色的。
有趣的是,就在G系列终结后不久,蔡司就推出了ZM系列镜头,在ZM系列上几乎一点都看不到G系列镜头的影子,也没有再推出HOLOGON镜头,这点总让人觉得遗憾。
后来日本还有人专门改口,把21/2.8和16/8改成徕卡M口。
随着这几年自动胶卷机的炒热,CONTAX T3被炒到了天价,现在这股炒作之风又到了CONTAX G2身上,G2的价格这2年来暴涨,连过去2000不到就能买到的G1也翻了倍。
对这套系统而言,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