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 | 筱小
这是我们“禅系列”的第一讲,
说起“禅宗”,这是我们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你可以从六祖开始讲,也可以从达摩开始讲,但我们还得把时间往前推,直接从佛陀手里的“一朵花”开始讲起!
哪里来的花?
时间是大约两千五百年前,一次,佛陀在灵山大会上讲法,说到某处,便拿起了一朵花。
没人知道那是一朵什么花,也不知道这花是从哪儿冒出来的。但根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登坛说法时,会有诸神散花如雨。
有诗为证:
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
想来真是壮观啊~
虚空之中布满了鲜花,从高空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应该是千姿百态的吧?有的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有的像骤然而至的急雨,或者匆匆落下,或者扑面而来,或者漂浮不定。
佛陀拿起来的,
应该就是其中的一朵吧?
当然,他拿起来的目的,
是要给大家看的。
这叫“拈花示众”。
只可惜,在场的众多人没有谁明白世尊这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个人破颜微笑。
这个人叫摩诃迦叶,
摩诃是“大”的意思,
迦叶是“光明”的意思,
所以迦叶尊者也经常被人们叫做“大迦叶”。
说到这里,
我想插一嘴跑个题先,
我经常看到人们在争论这个这位尊者的名字到底是念“迦页”还是“迦社”。其实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佛陀的另一位弟子,是“阿难nàn”,还是“阿难nán”呢?
还有很多呢,
比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的“耨”字,字典上的读音是“nòu”,但也有人读作“nuó”,台湾人则愿意读作“niǎo”或“miǎo”。
还有那个“菩提萨埵”里的“埵”,字典上这个字是“duǒ”,但也有人读“tuó”,我看还有人读作“chuí”。这个就离谱了哈,
总之例子就举到这里吧。
好,那么,
这些读音中,哪个对呢?
咱们先不说这些词汇是“音译”这件事,“大卫”也能叫“戴维”,“萧伯纳”也能叫“伯纳德萧”,它只是一种翻译而已。
但是,抛开音译,就算它不是翻译过来的,按照符号学家 索绪尔 的意见,一个字的读音,一开始也都是随意的,并没有什么东西去约束。比如字母A,为什么念“ēi”,而不念“éi”或“èi”呢?
回答是:没什么原因,
就是随便叫的。
苹果为什么念“píng guǒ”啊?
其实就是拍脑袋拍出来的。
换言之,一个字念什么,这个是在传播中所形成的共识。就像在一块草坪上踩出一条小路。为什么这条小路在这儿不在那儿呀?为什么它不直呀?这个是没什么道理好讲的。
当一个字被念错了,如果错的人太多,那干脆就按大家的意思来。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荨麻疹”,它本来念“前”,但因为太多患者把它念成“寻麻疹”,后来医生也懒得纠正了,索性就跟着念“寻麻疹”了。大家知道说得是啥意思就行了。
可此时你如果非要念“前麻疹”,
虽然你是对的,但这反而就显得有点矫情了。
再举个例子:
大家读历史时经会看到石头的“石”字,它作为计量单位时,多数人愿意读作“担”,然而学者们会非常有把握地说:从秦朝一直到清朝,它的正式念法就是“石头的石”。这个是学界的定论。
可为什么人们后来又念作“担”呢?具体原因不清楚,但有一种猜测是这样的:古代的“一石”大概有100来斤,这正好是一个挑夫拿根儿扁担挑一担的重量。
但挑夫不识字啊,就这样挑了一整天,晚上领工钱时工头问你今天挑了多少?他就会说我挑了5担。但其实他差不多刚好挑了5石。
之后喊得人多了,“石”慢慢就变成“担”了,这就是口语对文字读音污染的一个好例子。
好,那么现在的问题是,
我们要不要就把“担”改成“石”呢?
回答是:这要看成本,
看哪个方案更划算。
如果你发现念“石”的比念“担”的多,那你就念石;反过来,如果你周围念“担”的比念“石”的多,那你就念担。当然,你觉得是石,那就念石,你觉得应该念担,那就念担。如果你老板或其他什么周围的人要求你、告知你这个字必须怎么念,那你就顺着他吧!
我的意思是:怎样都好!
你知道啥意思就行啦!
语言这个东西,就让它处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自下而上地演化就好了,别人说啥,你就OK,别人念得不合你意,你也不必激恼。
别忘了,
要“得意,而忘形”啊!
好吧?
哎呀,你看我!
穿插的废话太多了,
咱们快速回归主题。
(就是大迦叶那里)
大迦叶是佛陀座下十大弟子之一,被尊为“头陀第一”,因为据说在佛弟子中,他修无执着是最强的。
所以当佛陀拈花时,
在众人之中,只有他笑了。
于是佛陀说: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在佛陀看来,世人看见的都是假象,而真相就是“无”,所以实相也叫“无相”,不过这东西太微妙,所以没办法用文字准确传达。当然,佛陀也是这么做的。
虽然我们现在能看到很多佛经,但释迦牟尼佛本人是没有任何著作的,他传播佛法的方法也不是著书立说,而是“演说”。—— 不是写出来,而是要说出来,也要行出来。—— 也正因如此,每一部佛经的开头才都是“如是我闻”,意思是:我是这样听世尊说的,一时,在某处,有多少多少人,这时候谁站起来作了什么动作,问了什么话,世尊如何如何回答。类似这样。佛经都是弟子们后来整理记录的。
所以,佛陀拈花示众,
意思很明确:传法甚至不一定要说话。
那么,连话都不说,该怎么传呢?
回答是:以心印心。
这里的“印”,就是“印证”的意思,也就是承认或许可。就像你在文件上签字盖章,所谓“心心相印”,心和心,就那么印在了一起,意思是:我认可你了。
所以请注意,“印证”和“验证”是不一样的。验证很偏向今天的科学,你得拿证据,去证明,要检验。但印证不需要,印证是有章的人印一下就可以了。
彼时摩诃迦叶会心一笑,
这就是悟了!
至于悟了什么,我肯定是不知道的。
而这次领悟,被佛陀肯定了,
也就是“得到了印证”。
只不过,这印下去的不是章,而是心。
有诗为证:
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所以佛陀接着说:从今往后,我所说的法将在传统方法之外,通过另外一条特殊路径去传递。传递的方式就是没有文字,只靠相互之间的心心相印。而这个任务,就交给大迦叶了。
就这样,一个新的门派或宗派,
诞生了。
它就是禅宗。
而其宗旨只有八个字:
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当然,有些人听到这些故事免不了会有疑问:哎呀天花乱坠,这是真的吗?是事实吗?佛陀真的拈花一笑了吗?哪里写啦?
对此我还是那句话,你把这些当成是能启迪人心的故事去看就好了,不要较真儿,因为宗教都经不起较真儿。
以上这些记载只存在于《五灯会元》等禅宗经典之中,至于你如何看待其真实性,这就不是咱们这个小专题的主题了。
因此,事实也好,杜撰也罢。
故事都得继续讲下去不是?
好,那接下来,就该轮到我们中国的禅宗初代祖师,菩提达摩,登场了。
跟你说不清!
据说,达摩祖师当初是在广州登录的,按照《五灯会元》等禅宗经典的说法,达摩是禅宗初祖摩诃迦叶的第二十八代传人,正是他把禅宗带入了中国,所以也被尊称为中国禅宗初祖。
当然,很多人多多少少都听过不少达摩祖师的故事,比如“面壁九年、一苇渡江、只履西归”之类的。对此类说法,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不过,这位从西边远道而来的和尚倒是确有其人。
达摩祖师到达中国的时间是南梁普通七年。也就是公元526年的9月份。而登录大约一年之后,就被请到了今天的南京。南京当时叫金陵,是南梁的首都,皇帝是梁武帝萧衍。
虽然他的年号叫“普通”,但这位皇帝可一点都不普通。梁武帝是当时最大的佛教赞助商,而且他本人特别想出家,他后来也确实这么做了。于是,朝廷只好花一个亿又把皇帝给赎了回来。
也许在佛教徒眼中,这位梁武帝就像顺治皇帝一样,是一个连皇位都可以舍弃去追求佛法的上乘大根器者。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其实等于是胡闹。因为他盖的那些佛教宝塔,还有他出家之后朝廷赎他的钱,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省吃俭用的“私房钱”,而是“民脂民膏”。可武帝他老人家却认为自己功德无量!
因此,当他后来面见达摩祖师时的态度,和当初梁惠王见孟子时是完全不同的。
当初梁惠王问的是:“老伯啊!你不远千里而来,总该对寡人的国家有点什么好处吧?”
结果被孟子硬邦邦地顶了回去:“王,何必言利呢?讲讲仁义就好了!”
当然,武帝是不会这么问的。
尽管他的国号也叫“梁”,但武帝自我感觉比惠王要牛。就连菩提达摩来华,在他看来说不定也是自己的精神感召所致。就和后来的武则天觉着自己是弥勒佛一样荒唐。
也正因如此,他志得意满,气壮如牛,见到达摩开口便说:“圣僧,朕即位以来,建寺庙,抄经书,设宴供养僧人无数,请问有何功德?”
但在达摩看来,这话着实可笑!
学佛原本是为了求解脱,但被你整得像是在做一门生意,还问我捐了钱到底有什么好处?这不是求福报吗?哪儿有什么功德啊?
于是达摩说:“并无功德。”
武帝听完大吃一惊:“为什么?”
达摩只好告诉他:“世人做善事,日后就会得好报。这没错。问题这是天人境界的小果报,终归会有完结的一天,所以是有漏的、不究竟的。就好像影子,看着是有,却并不是本质,其实还是没有。”
瞧,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但武帝还是死不开窍,继续问:“那怎样是真功德啊?”
达摩说:“你在这世上是求不来的。”
武帝问:“那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呢?”
达摩说:“没有什么圣不圣的。”
武帝问:“那现在回答我问题的是什么人啊?”
达摩说:“我不认识!”
呐,谈话到这里就结束了。
也许武帝心想:啊?你连自己都不认识吗?啥意思啊?要是真这么问了,达摩估计也会说“你给我自己去想”吧….
开个玩笑哈,
上面说的“圣谛”就是佛教的四条基本真理:四圣谛。这个我们上个月刚刚细说过,这里就不展开了。
这整段的意思概括下来其实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根本就是个假象,就像电影《黑客帝国》一样,因此在达摩眼中,每个人看到的都是“假我”,却不认识“真我”,因此,执着于圣凡之别也是多余的。
只可惜,武帝没听懂。
那既然如此鸡同鸭讲,两人只好分道扬镳了,武帝继续去种他的福田,达摩则渡过长江继续北上。
据说后来武帝还派人追过达摩,于是达摩顺手折了一根芦苇,站在上面飘然而去了,这就是那个“一苇渡江”的故事。
当然,这肯定只是个故事。
不过总之,可以肯定的是达摩后来去到了洛阳,也就是北魏的首都。当时以秦岭和淮河为界,北方是鲜卑族政权“魏”,南边则是“宋、齐、梁、陈”四个汉族王朝,史称“南北朝”。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得不得了。
不过,当时不管是北朝还是南朝,都非常推崇佛教。南朝自不必多说,有不少武帝这样的人。北朝也不差,胡太后修建的永宁寺更是美轮美奂,每年的佛诞节都是宝盖如云,香烟如雾,诵经之声响彻云霄。达摩可以去任何地方,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一个山洞。
这个山洞在河南省少林寺背后的嵩山,达摩在那洞里面壁一坐,一动不动,就连小鸟在他肩膀上筑起巢穴,他也终日默然。
有人说他面壁是出于对武帝和其他人们的失望,说他在等下一个可以托付衣钵的人,但具体是为何,没有人知道。
奇怪的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与目的,他这么与世无争地自己安安静静地在洞里修行,却也总有人三番五次地想要毒害他。看来佛门也不是什么清净地啊!于是到了第六次,达摩决定吃下那毒药,并被安葬在了一个叫熊耳山的地方。
然而,三年后,
居然有人声称看见了达摩。
这位目击者是一个叫宋云的北魏外交官,目击地点是古代一个叫“葱岭”的地方,也就是今天新疆的帕米尔高原附近。他说他看到达摩手上拎着一只草鞋翩然而至,可宋云却并没有感到惊讶,他不觉得自己是活见鬼。原因是,他前段时间出使西域,所以并没有得到达摩圆寂的消息。
于是这个宋云还上前搭了话,他双手合十问道:“大师这是要到哪里去?”只见达摩说:“回西天。”
后来宋云回到洛阳,向朝廷报告了这件事,众人听了将信将疑,于是决定探个究竟。结果发现,达摩的棺材里居然空空如也,只剩下一只草鞋。
这就叫:只履西归。
好,那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篇幅关系,咱们今天暂且就先讲到这里吧。
最后,附加一段禅宗六祖关于“达摩说梁武帝没有功德”的解释。我觉得比较直白,而且非常精彩、优美,且庄严。所以就不翻译了,直接上原文。
韦刺史问六祖:“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
(各位,接下来要全文背诵哈!)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念念无滞,常见本性,
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
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
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
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
功德须自性内见,不
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以上出自《六组坛经》第三卷,决疑品。
请有兴趣的读者自行翻阅。
那,今天就到这里,
感谢阅读,
剩下的明天再继续吧!
PS:
欢迎您光临“扶摇小店”,
本店无任何动物制品,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