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怎么读_读氓有感_读氓有感800字高中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摘要:

诗歌属于韵文,它是合乐的。即便是后来的文人创作的诗歌,格律的要求和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音乐影响,用韵也就是构成诗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诗歌又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因此,诗歌的韵律又与诗歌的感情密切相关的。透过诗歌的韵律去分析诗歌中隐含的感情,也是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诗歌韵律;人物感情;《诗经·氓》

正文

近几年高考,不管是福建卷,还是全国卷,诗歌阅读得分率都不超过50%,是整份试卷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题。究其原因,除了诗歌阅读本身难度大,需要学生调动相关的诗歌知识外,诗歌内容跳跃性大,手法多样化,客观上也加大了理解难度。因此,学生对诗歌阅读普遍有一种“怵”的心理,不少学生都把诗歌阅读放在最后来做,有时间就认真阅读,没时间就随便应付,反正都得不了多少分。笔者学校学生基础较差,成绩跨度大,客观上加大了教学难度,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定位,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那么,如何消除学生对诗歌阅读的畏难情绪,如何真正提高学生对诗歌阅读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鉴赏诗歌,进而让学生体验成功?

在教学《诗经·氓》时,笔者让学生展开研读讨论,多数讨论与教参的分析差不多,可到最后一章时,学生对其所体现的感情却发生了争议,特别是其中一组学生从押韵的角度提出,最后一章所押的韵与第一、二章相同,那么感情应该也差不多,不应该仅仅是决绝与失望。这应该是对诗歌有认真研读,且阅读层次较高的学生所能提出的问题,显然,其与大多数参考书的解释都不相同,在鼓励之后,笔者要求学生课后去网络查查,看看押韵跟表达感情有什么样的关系,并拿到课堂讨论。课后,笔者颇有感触,并据此整理成文。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是人们用来表达内心的愿望与情感的。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最初阶段,或者说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诗、舞、乐三者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整个诗歌发展史。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诗歌虽然从歌舞中独立出来,但是,人们总结了语音与诗歌的规律,并将两者结合,从而形成了韵律。[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声不失序,音以律文,其可忘哉!”[2]诗词的艺术性,其中之一就是“韵律”,即要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押韵(指同韵部的字在适当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诗经》用韵的格式是多样的,因为它是民歌或者模拟民歌的诗体;民歌是随口唱的,随口用韵,随时转韵,也就是所谓“天籁”,这与它所要表达的感情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就不一样,有的响度高,可能表达昂扬、亢奋之情,如江阳韵(an,ang)发花韵(a);有的响度低,可能抒发苦闷、沉重之感,如灰堆韵(ui)衣期韵(i)等;故而诗歌创造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3]

郭沫若在《论诗三札》中说:“诗的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它诉诸心而不诉诸耳。”一首好的诗歌应该是外在韵律(对仗、节奏、声调、押韵)与内在韵律(内心情绪的韵律)完美结合。[4]下面,笔者就《诗经·氓》,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主要是押韵)来表现诗句中所隐含的人物情感。

诗歌第一章采用换韵的形式,先押衣期韵,再杂以由求韵(蚩i,丝i。丝i,谋ou。淇i,丘iou。期i,媒ei。怒u,期i)。这说明女主人公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而是有所变化。衣期韵响度低,常表怀疑或悲伤、抑郁的情感;而由求韵响度中等,可能以表示疼爱或绵长的情感为主。所以诗的首章通过所押的韵与抒发情感的对应关系,可以知道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时,对氓来与自己贸丝的意图是有所怀疑的,对氓的求婚是拒绝的;但因两人青梅竹马,因此,她仍“送子涉淇”,并表示“秋以为期”,可见,她对氓一往情深,充满疼爱。而诗歌第二章主要押言前韵,且是一韵到底(垣üan,关uan。关uan,涟ian。关uan,言an。筮i,言an。来i,迁ian),这种韵主要表达喜悦之情。因此,尽管女主人公有“泣涕涟涟”(衣期韵)的悲伤,但这悲伤是淡淡的,是对未能见到氓的失望,只是喜悦之中的一段小插曲,这从“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中得到充分体现;至于“体无咎言”和“以我贿迁”则说明女主人公渴望着出嫁的心理。而这种一厢情愿之爱,也为下文的婚变埋下伏笔。

诗歌第三章也是换韵的形式,但变成是波梭韵和人辰韵(落uo,若uo。鸠iou,葚en。女ü,耽an。耽an,说uo。耽an,说uo),这与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尽管她婚后有过短暂温馨的生活,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但随着氓的移情别恋,女主人公开始对自己的婚姻进行反省,并以过来人的口吻劝别的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之中,似乎有一种对现有婚姻的恐惧。而这与波梭韵表恐惧或低落的情绪,人辰韵表悲伤或平静从容的情感是合拍的。

诗歌第四章既保留了第三章的波梭韵和人辰韵,还增加了江阳韵(落uo,陨ün。尔e,贫in。汤ang,裳ang。爽ang,行ing。极i,德e),说明女主人公此时情感起伏变化大。此章开头与第三章开头都用波梭韵,形成对比,“桑之未落”犹未能被怜爱,“桑之落矣”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接着用人辰韵写女主人公以平静的心情回顾出嫁后的生活,自伤生活的艰辛,表明自己并没有任何的差错;面对两次涉水而过的“淇水”,她不禁悲从中来,这“汤汤的淇水”,不就是女主人公的悲伤之泪吗?这与江阳韵表达愤怒情感或情绪激动相一致,于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充分表达了她对男子始乱终弃的指斥,更有对自己无辜被遣的愤怒。

面对自己的不幸,兄弟不仅不知,也根本不理解。他们不理解自己“不遣自归”的原因,更不理解自己婚后生活的不幸。诗歌第五章采用遥条韵(妇u,劳ao。寐ei,朝ao。遂ui,暴ao。知i,笑iao。思i,悼ao)这种一韵到底的形式。遥条韵是表达痛苦的情感或深情厚谊的,这说明此章女主人公虽然对氓家暴冷漠有所不满,对兄弟不理解有所痛苦,但“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表明她对婚后艰辛生活是没有怨言的,对两人婚后生活的温馨还是有所留恋的,所以对这种结局只能自怨自艾。

既然“老使我怨”,分手是必然,并且发出“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呐喊,那诗歌第六章女主人公为什么还要回顾“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美好情景,还表示“不思其反”,难道仅仅是为了表达她对婚姻的失望甚至决绝?最后一章押的言前韵和衣期韵(老ao,怨üan。岸an,泮an。宴an,晏an。旦an,反an。思i,已i),这与第一节和第二节的韵部相呼应,那应该在情感的表达上有相似之处。此时,女主人公的心情应是百感交集的,除了决绝与失望,她还有对童年两小无猜温馨生活的回忆,也有对“信誓旦旦”的感慨,而“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是不是也隐含着她对解除婚姻的一种宽慰与解脱,或许还有点无奈。

总而言之,诗是需要反复诵读的,女主人公感情起伏变化,可从诗歌的韵律节奏中去体味,“诗言志,歌咏言。”全诗节奏起伏、扬抑的变化,诗韵交错、复沓的使用,正有助于我们理解《氓》中女主人公在特定环境下的独特心境的自然发展,这也是运用诗韵来分析人物思想性格变化的妙处。当然,诗无达诂,韵律之外也要结合其他的方法分析诗歌的丰富蕴含。

参考文献

[1]张小燕,陈佳. 诗词格律[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3-4.

[2]刘勰. 文心雕龙[M].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1988:122.

[3]蔡伟潭. 语文谭[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246

[4]郭沫若.《文艺论集》汇校本[M]. 黄淳浩,校.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251-268.

[5]诗经[M]. 北京:线装书局,2013:1713-1717.

作 者:黄济富 柘荣县第一中学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