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

根据我院整体工作安排,音乐研究所以“薪传代继”为主题,于2024年3月26日组织本所10位学者举行第一场学术成果分享会。本次分享会由音乐研究所李宏锋研究员主持,喻静副院长全程参与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来自各艺术机构的科研人员、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及本院研究生参与了本次学术活动。

代传递是什么意思_传代_隋唐五代传

喻静副院长发言

传代_代传递是什么意思_隋唐五代传

李宏锋研究员主持

喻静副院长首先介绍了举办全院学者代表性成果分享会的目的,希望以此搭建良好科研交流平台,加强各艺术学科间交流研讨,有效推动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

现将各位学者的学术成果分享按发言顺序发布如下:

代传递是什么意思_传代_隋唐五代传

陈燕婷:《南音研究及延展》

南音被喻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与中原音乐关系密切。泉州95%以上的居民是不同历史时期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因此推测,中原移民带来中原音乐,在与地方音乐长期融合、发展过程中,最终形成南音。然而,因史料匮乏,南音历史研究进展缓慢。笔者认为,如此古老的南音必然有“近亲”“远亲”。对南音及其“近亲”“远亲”展开双向(横向,借姊妹艺术追根溯源;纵向,历史文献研究)对比分析,有利于追溯南音的历史形成。在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南音是“活化石”,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哪些是“活”(变)的部分,哪些是“化石”(不变)的部分,需着意斟酌;从图像、文献、现存乐种等多方面入手,对南音与壁画、曲子词、宋元南戏、明清传奇以及各地方乐种之间的关系进行延展研究,极具探索空间;南音保留着中国古老音乐的基因,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与其它姊妹艺术交流互动,最终形成自己的特点。

代传递是什么意思_隋唐五代传_传代

孙晨荟:《基督宗教音乐研究的反思——研究、困惑、定位与走向》

笔者基于工作二十余年从事的基督宗教音乐研究领域,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谈及自身的研究成果、面临的现实困惑、学科的定位思考以及当下境遇的未来走向四个方面,反思了自身在从事该学科研究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笔者出版的四本七册100多万字的专著以及在学术权威牛津手册发表英文论文等所有成果,均为构建系统化和体系化的中国基督教音乐研究规划蓝图和搭建框架,这也是自2003年以来个人学术规划的逐步落实。在研究成果颇丰的同时,面对当下环境中宗教相关研究愈发困难的现实情况,研究如何持续与坚守?笔者提出了如何定义自己,讲好自己的故事的研究定位:中西文化千年来磨合过程的结果是基督教在思想、制度、形象等方面的中国化历史上,这正是当下国家政策所提出的“宗教中国化”方向。基督宗教对中国文化曾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中国文化也对之叠加——凝固,将其深深嵌入自己的传统之中。因此,未来的走向应当更加重视中国文化在历史传承中的混融与丰富特性。学术研究应回到起点、寻求认同,发展好我们自己的(音乐)文化史。

笔者在最后谈及近年来传统音乐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民歌、戏曲声乐以及民族器乐演奏领域的深耕和拓展。

隋唐五代传_代传递是什么意思_传代

林晨:《“声音”视野下的古琴指法“手势”》

在古琴演奏艺术中,指法“手势”是传承的核心要素。指法“手势”历史悠久,自汉朝初期就有迹可循,唐赵耶利修订为手势谱并绘制成图,至宋代已臻成熟。本发言以听觉感知作为起点,首次分析了一万多个192Hz/24Bit的古琴指法单音样本,通过归纳总结,发现“声音”中的指法“手势”是Pre-attack(后被命名为“蕴势”),它是身体蓄发至琴弦被激励之间过程的噪音,其细节音响状态反映了演奏者运指的身体惯习以及对乐曲的理解与处理。

指法单音样本可以被分类为4类8目不同形态的“蕴势”。不同的演奏者由于用指特征不同,“蕴势”类型也会相应不同,因此对于“蕴势”类型的总结可作为理解演奏者风格,甚至琴派风格的一个重要维度。由于“蕴势”是基于聆听基础上“声音”完整性的考量,因此也是对古琴乐音声学技术层面定义的有益补充。同时笔者提出了身体-声音的可视化分析方法,对于理解“蕴势”的生成过程,以及古琴音乐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演奏者用指动势的细致观察与分析,为古琴音乐的传统文献解读和表演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

传代_代传递是什么意思_隋唐五代传

陈瑜:《弦管(南音)作曲技法初探》

中国传统音乐在数千年历史中累计了丰富的经验体系和技术理论,但因为阈于“无声的音乐史”以及自成体系的规律样式和表述方式而令人难以真正理解。而在律、调、谱、器等方面保存了中国古代音乐重要历史信息的泉州弦管,由于保存珍贵的活传统、曲谱抄本以及丰富的曲调遗存,成为音乐理论界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参照。

历代文人、乐人对艺术的精湛追求,使弦管在音乐创作与表演实践等方面积累总结了一套成熟完善的音乐技术理论,但由于弦管界通常关注唱腔以及器乐传承,关于弦管的创作技术理论始终不为今人所重视,相对于其他研究领域成果显得十分薄弱。弦管艺术的音乐语言有何特点?乐人遵循哪些原则进行创作?他们呈现怎样的创作思维特征?这种作曲技术有着怎样的历史传统?能否通过音乐形态分析印证乐种时代属性?笔者基于曲谱分析和乐人口述,探讨弦管的曲牌认知分类和独特创作经验,试图理解至迟在700年前就已形成的音乐创作思维与审美旨趣,并对弦管历史源流提出新的看法。

隋唐五代传_传代_代传递是什么意思

饶曦:《从看“同均三宫”民间遗存》

《四季》是冀中笙管乐大曲尾部的一首曲牌,笔者通过分析该曲牌的谱字关系、音乐形态与所用乐器,结合不同调门的移宫逻辑,以河北省保定市雄县韩庄“音乐会”作为突破口,剖析音乐实践中的结构框架以及与“同均三宫”理论的内在联系。

代传递是什么意思_传代_隋唐五代传

石一冰:《扎实推进革命音乐文化研究》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存在两条贯穿性的发展脉络,一条是新音乐之路,另一条是传统音乐的延续和变迁之路,这两条路径只在小范围内、小领域内进行了有效的交流、互动,而大多数的状态是各行其是。

革命音乐贯穿了20世纪,其上半叶的高潮见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音乐发展。由于革命阶级的构成和农村包围城市的特点,抗日根据地革命音乐的发展使得新音乐与传统音乐在抗日根据地的广大范围内进行着广泛、深刻的交流,形成了革命音乐中浓郁的民族民间品格,并深刻影响着当时及后来相当一部分传统音乐的发展。

以往的革命音乐文化涉及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研究进展较大,缺失不少。抗日根据地音乐史必须涉及全部音乐事项,做到查漏补缺,并且要在对各音乐事项的论述中尽量寻求其变化的轨迹和原因。因为这些变化轨迹和原因不仅有来自当时的外部影响和内部因素,而且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相当长的时段内发挥着深刻的影响。有鉴于此,我重点对抗日根据地传统音乐的存续和变化(尤其是民歌与新民歌、说唱音乐和戏曲的存续与变化)、军地音乐组织的网络化、音乐活动的多样化、农村戏剧组织及戏剧运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方式“短训班”、音乐理论研究,以及以往论著较少涉及的中共对外音乐活动、乐器与器乐创作与活动进行必要的发掘和梳理。此外还要对以往有些模糊的观点、认识做出必要的澄清(例如秧歌剧的创始不在延安)。

代传递是什么意思_隋唐五代传_传代

陈乾:《十七年会演研究》

1949至1966年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音乐民族化思潮随着一系列文艺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成为“十七年”中国音乐发展的主要思潮。根据中央政府的指令,该阶段大规模调动地方民间文化资源,塑造了20世纪中国文艺舞台上独特的演出形式,并由此连带引发了一系列文化现象。在现代传媒尚未兴起,舞台艺术独占鳌头的时期,“十七年”中所进行的多项文艺会演对民族音乐遗产和民间艺人的重视与挖掘,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普及、加工与发展,对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音乐创作表演的激发和群众音乐生活的丰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目前,笔者尚未见将文艺会演置于“十七年”这一独特历史时期,结合社会音乐思潮,从音乐实践、艺术特征、发展规律、历史定位、制度形成等方向对其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因此,对于文艺会演所发挥的社会功能的研究和相应的历史评价,尚待起步,而这正是当下研究如何从历史实践中汲取经验,进一步为提升当代音乐创作与表演、繁荣大众音乐生活、构建中国音乐话语体系等现实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的重要参考和依据之一。

代传递是什么意思_隋唐五代传_传代

李冬:《调性扩张体系在中国作曲理论中的构建研究》

此次分享的是由本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近期已提交结项报告。建立超越中西之间各自民族局限性和狭隘性的中国作曲技术理论,是当今中国不可逆转的趋势。本课题是以“调性扩张”技法为主线的跨文化研究,拟从中国学者的视角,把握世界历史与中国书写之间的平衡,梳理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中五声性技法与德奥体系、民族进程中的欧洲“调性扩张”体系的历史实践,探讨中、欧“三大文化圈”技法的异同,并在比较研究中构建作曲技术体系,从而区别于西方常规的研究范畴与方法。课题旨在全球化语境观照下,将中国五声性和声理论融入全球作曲技术理论中,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音乐理论的构建铺建思考的进阶。

传代_代传递是什么意思_隋唐五代传

李春沐:《“教僧系”佛教音乐研究的方法视角——以梅州“佛教香花音乐”研究为例》

教僧是活跃于明清两代基层社区的佛教僧人及其群体,因赴应民俗而有赴应僧、应付僧等称谓。教僧制度的确立使显密仪轨广泛地与各地民俗交融互渗,孕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佛事仪轨形态。由此,“教僧系”佛教音乐遍布于中国各地民间,成为兼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于一体的独特门类。梅州客家的“佛教香花”音乐仪轨便是教僧系佛教音乐中独特的一个。本人从2009年开始至今,以梅州客家香花音乐为个案,通过细致的采样、记谱,对佛教香花的器乐结构、声乐演唱、地域流派,以及以音乐为基础的本体艺术,做了比较充分的调查研究。

代传递是什么意思_传代_隋唐五代传

冯卓慧:《口簧的乐器学属性》

声学特征、结构特性、演奏法、材质、制作与调校工艺既是乐器学研究的主要维度,也是乐器分类法的基本逻辑。笔者经过声学测量,对口簧发声原理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口簧属于气鸣乐器的观点。此外,笔者就霍萨分类体系的划分标准以及这些标准所蕴含的声学理念给予阐释。

“薪传代继——音乐研究所代表性学术成果分享会”第二场,将于2024年4月9日13:30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北区B2会议室举行,敬请关注。

– END –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