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中共原平县委关于开展学习“四杆旗”的号召
伯父赵文和,1914年生人,在原平(崞县)农业战线是一位传奇人物。他解放后回村,组织起崞县第一个互助组;1953年组织起全县第二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当选首届省人大代表,是崞县农业界唯一的代表;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1964年,他领导的东南贾村成为全县的“四杆旗”之一;老人一生至少六次当选为省劳模,1980年,66岁的他最后一次当选省劳模,此次表彰会在省城的湖滨会堂隆重举行,有四位劳模代表作典型发言,他是其中之一,《山西日报》做了专题报道。
一、与陶鲁笳的往事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合作化初期的东南贾村,尽管村民们有积粪积肥的习惯,但面对村里大几千亩土地的需求,肥料严重短缺。肥料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一大瓶颈,要想提高粮食产量,保障肥料供给是关键。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是伯父赵文和时不时苦思冥想的一个问题。
忽然有一天,他有了灵感,省城太原有那么多使用公共厕所的市民,能不能到太原城里掏大粪,这样既清理了城里的环境卫生,又解决了村里的肥料问题,还能节省购买化肥的钱,岂不是一举三得的事?
他赶紧把自己的想法跟他的伙伴们商议,大伙儿都说,这个主意不错。于是,村里紧锣密鼓成立了以樊俊楼为队长,庞保银、赵卯卯等20人为队员的一个积粪队,准备到太原去积粪淘宝。
可是接着问题又来了,这一帮人到了太原,住哪儿?吃哪儿?生活问题咋解决呀?
大伙儿都犯了愁,伯父赵文和思来想去,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想起了一个人,决定连夜坐火车去太原找他,这个人就是当时的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
陶鲁笳是一位老革命,1917年2月生,1953年底至1965年担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长达12年之久,应该是建国70年在山西省委一把手位子上任职时间最长的人。
那时的省领导经常深入一线搞调查,东南贾互助组合作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也引起了陶鲁笳的重视,有一次在东南贾村与伯父交谈时,不仅对伯父的工作给予了肯定,还说过继续把社办好,如遇上解决不了的困难,就来太原找他的话。
1965年原平县出席山西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代表合影,后排左四为赵文和
在太原,伯父把自己的想法全盘端给了陶书记,他笑着问陶书记:“你能不能给我找个地方,供20个人吃住?”说出此话,伯父有些后悔,担心给陶书记添了麻烦,但退步也不是伯父的性格,随后又补了几句:“房子烂也不怕,老百姓好将就”,“可能的话弄在北城,那儿离崞县近,好往回运。”
陶书记听了后,拍着伯父的肩膀,二话没说:“文和,你的想法别出心裁,你的困难,我包了。”
第二天,陶书记告诉伯父给找了个地方,只是里边没有做饭的设施,伯父听后,高兴地快跳起来了,赶紧感谢陶书记,笑着对陶书记说锅灶我们自己解决。
陶书记给解决住宿的地方,是太钢渣厂,也就是后来全国知名劳模李双良治渣的那个地方。
在陶书记的亲切关怀下,东南贾的积粪队在太原一直持续到文革前,存在了大约十年,每年一车一车的大粪干源源不断拉回了东南贾。
时光转到上世纪90年代初,伯父到位于晋祠宾馆家属小区自己的大闺女家闲住,恰巧陶书记在晋祠宾馆疗养,在晋祠宾馆工作的堂姐夫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伯父,伯父马上拜见,相见后两位耄耋老人无话不谈,当回想到上面这段往事时,两位老人都情不自禁地大笑,像小孩似的。
二、与赵尔陆的往事
三年自然灾害中的 1960年,作为东南贾村的村支书,当他看到近3000村民饿得浮肿,手脚无力,还得在社里从事繁杂的重体力劳动,心急如焚,心怀忐忑硬着头皮去北京找自己的老首长、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兼国防科工办常务副主任的赵尔陆,想法子给村里搞点粮食。
1980.2.27《山西日报》截图
赵尔陆,原平北三泉人,共和国57个开国上将之一。在井冈山时期,就是朱毛红军的供给部长。1937年秋忻口会战开始时,赵尔陆回到家乡领导开辟创建了晋察冀边区晋东北抗日根据地(盂县五台忻州定襄原平代县繁峙一带),这个时期伯父赵文和是赵尔陆的通讯员,跟随将军出生入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俩人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六十年代的赵尔陆位高权重,你想想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国家计委是什么单位,那是人们戏称的小国务院,同时赵尔陆还是国防科工办常务副主任,协助张爱萍搞“两弹一星”,给解决点粮食还不是易如反掌?
在北京将军的住地,赵尔陆见到伯父非常高兴,当伯父说明来意时,将军犯愁了。
将军说:“文和,粮食是国家统购统筹物品,给你批点,咱俩都得犯错误。”
伯父苦笑着说:“能理解首长的难处,我也是迫于无奈。”
“要么这么办吧。”将军边说边摘下了自己的手表,又从家里找了一块自己珍藏了多年的手表,两块一并交给伯父,安抚说:“回去把这两块手表变卖了,给村民们换点粮食哇。”
老革命们,讲原则的同时,看重的是感情。
三、与陈永贵的往事
伯父赵文和与陈永贵相识结缘,起因是俩人多次一块参加省劳模大会。
1955年2月12日至17日,东南贾的赵文和、王铁牛和大寨的陈永贵、贾承让出席了1954年度全省劳模大会,此次会议期间俩人第一次邂逅,尔后的1956年、1958年、1962年、1965年又一次次参加山西省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逐步由相识变成了相熟。
1962年2月24日至3月2日召开的全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俩人共同当选为80人的主席团成员,与省领导一齐坐在主席台上。在这次大会上,陈永贵作了典型发言,介绍了他从1952年以来,始终坚持参加生产和领导生产相结合,带领大寨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经验。
1962.2.25《山西日报》 ,山西省农业先进集体代表大会主席团名单,在这份80人的名单里,省领导有:陶鲁笳、卫恒、王谦等;劳模代表有:陈永贵、李顺达、申纪兰、赵文和、王德合、曲跃离、武候梨、郭玉恩、游墨则、吴春安等
尽管这次大会伯父坐在了主席台上,不服输的伯父却感到了无形的压力,同样都是省劳模,感觉与大寨的老陈还是有很大差距,遂动了去大寨实地参观学习的念头。
当伯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陈时,老陈当即爽快地表示欢迎:“咱们会后一块回大寨。”
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在大寨,老陈领着伯父说说笑笑转来转去,老陈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小山说“那就是虎头山。”
伯父回应:“我们那儿也有座虎山,叫善虎(护)山。”
老陈又说:“俺们村是七沟八梁一面坡,有土地800亩。”
伯父回应说:“巧了,我们村六沟七梁一面坡,有土地8000亩。”
随后是俩人爽朗地大笑。
俩人边走边说,参观了大寨的白驼沟、后地沟、背裕沟的筑坝造地工程,后又转到狼窝掌,老陈重点讲述了他带领群众三战狼窝掌的过程,将1.5公里长的荒沟治理成稳产高产的海绵田,创造出闸沟造地的新经验。
同时,老陈也告知了他们进行劳动管理的办法和科学试验田的种植方法。
这次去大寨取经回村后,伯父的信心更足了,立即召开支委会,详细介绍了自己去大寨的所见所闻,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诸于行动:加强了东南贾的农田水利专业队、林业专业队、编制业管理社的队伍,新增加农业科研组和炸片石队,重新调整了工作规划。
然而,“文革”中,伯父被戴上了“坏分子”的帽子。据95岁高龄的伯母回忆,文革初期,造反派闹得最厉害的时候,伯父在村民们的掩护下逃离东南贾,在外地东躲西藏,伯母走投无路,于1970年初悄悄去了趟大寨,找见了老陈的老伴,带回了一封陈永贵写给时任原平县革委会主任的亲笔信,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批斗省劳模,需经县革委会批准,此后,伯父的处境才有所好转。1977年,“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开始,全国大规模的冤假错案一件一件得以纠正,此时的伯母又有点着急,再次悄悄地去大寨找陈永贵的老伴,寻求帮助。老陈也很关注此事,转告了申诉程序和途径,一定程度加快了伯父冤案的平反和党籍的恢复。
四、与李束为的往事
一位是农民,一位是知识分子,似乎是永无交集的两路人,其实不然。
建国时期,为创作出反映伟大时代和伟大人民精神风貌的好作品,作家们常常深入到工厂深入到农村这些最基层的地方进行采风。
当时省里的知名作家除赵树理外,就是号称“稀(西戎)里(李束为)马(马烽)虎(胡正)”,另加孙谦五位,这五位作家后来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民作家”称号。
有幸的是,马烽经常采风的地方是崞县(1959年改为原平县)施家野庄村,李束为时不时蹲点的地方是东南贾村。
大作家李束为来村,自然而然与村里的掌门人的伯父成了朋友。那时他们同吃同住,走家串户,访民情,看村貌,共同体验东南贾村在大搞农业生产的同时,走因地制宜多种经营之路带来的变化。
李束为和赵文和在东南贾南河
关于伯父赵文和与大名鼎鼎的作家李束为的往事,我们可从时任山西省文联主席的李束为于1980年夏秋之交写的报告文学《雨过天晴》中追寻:
“不久前,我到原平县子干公社东南贾大队,看望我的好友赵文和同志。老赵是大队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
“二十多年没有见到他了,因为急于见面,下了火车没有到县委,就直奔东南贾。那一天,是雨后放晴、秋高气爽的日子,滹沱河浊流滚滚,奔腾向前。雨后的天涯山、莲花山和善护山,挺拔秀丽,直插天际。公路两侧,参天的杨树在清风中摇曳,夹着一线晴空,伸向远方。空气甜丝丝的,比那污染了的太原的空气清新多了。……”
“还是二十年前我到过的那个大院里,赵文和同志在等待我们。啊呀,时间就像村外滹沱河的流水,一去不复返了,年龄不饶人,老赵的头发花白了,两眼还是炯炯有神。多年没有见面的朋友,双双拉着手,久久凝视不语。他紧紧握住我的手,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谈起。……”
从以上的文字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已到花甲之年的两位老人多年建立起来的情谊。特别是“文革”开始后,伯父赵文和受到了猛烈“冲击”,被戴上了“坏分子”的帽子,开除党籍,还“挖地三尺”抄了家。李束为也在劫难逃,戴高帽,挨批斗。二老重获解放的喜悦跃然纸上,再次重逢时的激动溢于言表。
1980年春天,时任原平县县委书记裴涌轳与省劳模赵文和张三红、公社书记张文秀(东南贾人)、雷计中、吴存堂等人在梨园
以上四个片段,或整理于家人的口传,或取材于有关的回忆录,或撷取于相关的文献。在撰写的过程中,伯父的音容笑貌宛在,特别是我2002年春节回村过年,返并时专程到县城他的居住地看望他,临别时老人流出了两行热泪历历在目。这年秋天老人离世。
往事并不如烟。谨以此文追忆父辈们曾经经历过的岁月,纪念那些已逝的先人们。
图片和资料由赵锦章、温峰著、王银田、贾淑珏等人提供
End
作者简介:
赵润章,东南贾村人,工作于省城。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