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而最适宜上海的标签就是腔调。腔是有风格有故事有温度的表达,调是既不拘泥亦不随意的标准。生活在上海的人们反复流连在有着百年历史的马路上,对每一幢风格各异的楼房曾经有过的故事魂牵梦萦,不停歇地追求着街角那快要消失的童年滋味。
上海,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她如此神秘摩登却又在烟火气中品位人生百态。
今年,大隐书局特邀资深媒体人畸笔叟老师在大隐精舍展开《上海的腔调》主题阅读活动,围绕“吃、说、做事、做人”四个方面,与读者朋友一期聊聊上海文化中的腔与调。
第十四期
中秋节的上海百年风俗
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佳节中秋节。古人把农历七、八、九月称为“秋月”,而八月十五正好是秋月过半,所以叫作“中秋”,包括上海在内的江南一带,习惯把中秋节称为“八月半”。
到了八月半,风俗很多,但重要的就是要一家人团团圆圆聚在一起,吃着月饼、吃着螃蟹,谈谈生活经、看看大月亮。
月饼自唐朝以降,不管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都是甜的。月饼的原料就是面、油、糖。馅子丰富起来,豆沙,伍仁、百果、莲蓉、椰蓉等,都是甜的。鲜肉月饼100年前就有,老上海们都还记得,率先制作和供应鲜肉月饼并爆得大名的是淮海中路上的高桥食品厂,一般下午两点钟开炉子,卖到五点半就歇搁,且六点钟就打烊了,拢共也就十几锅而已,不到一千只。
吃螃蟹就更有意思了,上海话里关于“蟹”字俚语实在是博大精深。如字写得不好,叫“蟹爬”;胆子小,叫“软脚蟹”;没力气,叫“撑脚蟹”;狗腿子,叫“蟹脚”;熟女,叫“老蟹”;没办法想,叫“死蟹一只”。还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叫“蛇有蛇路,蟹有蟹路”。到处招蜂惹蝶,叫“虾夹夹蟹钳钳”。一代不如一代,叫“一蟹不如一蟹”等等,滑稽大家姚慕双周柏春的段子《崇明人请客》,最经典了。
当然上海的中秋文化可不止这些。9月15日,欢迎来大隐精舍,听畸笔叟老师讲中秋之看、中秋之吃、中秋之礼、中秋之账与中秋之愿。
嘉宾介绍
畸笔叟,真名郑健。老三届,插过十年队,务过五年工。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1984年起,服务广播电视媒体28年。曾经打造过沪上知名电视栏目《东视广角》《今日印象》和《闲话上海滩》。著有散文集《上海穿堂风》《上海野狐禅》《上海小日脚》《上海壁角落》和《上海名堂经》《上海有声色》《上海有嚼头》,以及短篇小说集《红土纪丽》。
图书推荐
《上海话的腔与调》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