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来自记忆的浪潮涌入,这座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将它吸收,然后胀大……但是,这座城市不会诉说它的过去,而是像手纹一样包容着过去,写在街角、在窗户的栅栏、在阶梯的扶手、在避雷针的天线、在旗杆上,在每个小地方,都一一铭记了刻痕、缺口和弯曲的边缘。”
——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拜抖音、微博等流量平台所赐,重庆业已成为中国乃至这个星球最炙手可热的网红城市,仅2019年,重庆就接待了超过6亿人次的海内外游客,伴随这波旅游热而来的,是“8D城市”、“魔幻雾都”、“轻轨穿楼”、“江湖豪气”等人尽皆知的城市标签。
如果,剥离了这些标签,深藏在这座城市最底层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后旅游:在亲身前往景点之前,就能够通过电视与录像达到观光目的的旅游体验,游客用审视奇观的目光与同质化的城市印象,替代对于一个城市的个体观感和私密感受。
01/
附近的消失
疫情期间,大家被限制外出,突然有了时间也有了闲情回归、审视当下的生活,很多人却突然发现,那个被称为家的地方,竟有点陌生,竟有点熬不住。
这是现代世界里最吊诡的现实之一。我们通过流徙的方式过此在的生活,这在传统社会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大半辈子就在家附近生活,工作与生活也没有如现代般泾渭分明。他们的“家”,不仅仅局限在斗室之内,也延伸到街道上,扎根于他身处的社区里,他们熟悉附近的人事物,也成就了属于个体的差序格局。
“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再愿意花大把时间去踏足周遭环境,即便有也只是走马观花,比起费心劳力拿着放大镜看世界,人们更愿意躺在家中的沙发上刷微信、看微博来了解世界。附近逐渐被消失、细节也将慢慢逝去,文学作品的根基也被腐蚀殆尽。”
—— 项彪
一个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从图像和他家门口起始的,然而很多孩子,对他所生存的周边环境,缺乏基本的认知,也无感。这种现象也普遍出现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可能熟悉故宫里每一道门的名字来历,却不一定知道自己居住的小区属于哪个社区;我们知道偶像最爱吃的菜最爱喝的奶茶品牌,却连对门邻居姓什名谁都一无所知。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认知灯下黑”。
这种现象也表现在学生写下的作文里,在关于“故乡”的作文练习课上,很多学生眼里的家乡,单调、空洞、同质、无趣,普遍缺乏真切的细节,那些表达不像是体验出来的,更像是检索出来的:它们来自网络上的成见,来自宣传软文,或者人所共知的俗套标签,提起重庆人就是耿直豪爽、提起成都人就是闲适假打,诸如此类。这是修辞意义上的雕版印刷,事物的细节、具体的人、个别的经验被粗暴过滤掉。
罗贝托·波拉尼奥 1953-2003
而我们稍微翻翻古往今来各种大家对于家乡的经典文字,无不为他们的细节所动,个别经验在,具体的人物在,每一篇文字都来自那双独特的眼睛,那不仅是饱满的情感而已,那是他们热切生活着的确证。
鲁迅的小说,很多都在鲁镇发生,那个取材于故乡绍兴的江南小镇,那个新旧交替的暧昧时代,对于鲁迅而言,就是微缩的世界和时间。同样如福克纳的约克那帕塔法县、莫言的山东高密、康德一辈子也未曾离开的哥尼斯堡……很多伟大的书写,都是从书写附近开始,由熟悉的味道、质地、经验开始,由实在开始,然后才从此时此地,到彼时彼地。
02/
从生活在别处,到生活在此地
在我们的教育经验里,经常会观察到:一个充盈着天才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孩子,成长到另一个阶段时(比如升学后),突然变得思想呆滞、墨守成规、行动迟缓。
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往往不在于获取的知识太少,恰恰在于被动接受的知识太多,以至于无法消化,这些原发于他者的间接知识,与他们的生命本身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关联。当庞大的知识体系与此时此地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大时,他们常常会卡顿在原地,茫然不知其所指为何。
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人生问题,学校和家庭教育,如果不能让孩子建立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一种认知世界的方法,那么他们自然也不会深刻理解背后的文化基底、历史渊源、内在逻辑,故而他与他周遭的世界不会天然产生生命的连接。
我们的孩子从小被鼓励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整个文化都是在远视别处,眺望未来,但附近模糊了,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凝视附近的能力。
而当他们,缺少对自我、此刻、此地的仔细凝视时,真的可以如我们所愿,把握别处、世界和未来吗?
03/
老老实实读、真真实实走、扎扎实实写
起始于2014年的第八次考试改革,以构建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总体方向,从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来看,大都强调了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逻辑推理与综合能力建构、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些关键素养的培养。尤其是语文这种实践性极强的交叉学科,更是需要不断拓展学科的边界,培养学生的文化综合实践能力,方能适应当下的教育变革趋势。
即便是仅以卷面而言,传统的知识类学习和刷题行为也并不能显性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此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积累生活经验与阅历、培养综合性思维能力当是家庭和学校教育发力的方向。
《南方都市报》钟南山访谈
现代脑科学证明,大脑本身不能独立完成高级认知活动,大脑需要通过身体感知,与外部世界发生互动才能构建出高级认知。对于学生而言,学科知识,或者任何仅从书本获知的知识,作为一种间接经验,如果不与直接经验结合,难免会产生认知局限、认知偏差甚至认知障碍,这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与儿童的认知规律。
教书育人是一门“古老的手艺活”,我们希望回归常识,以手艺人之心,直面构筑阅读写作的两大基石:思维与文化理解,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课程,把孩子引向更纵深的维度读写重庆,从身边环境、个别的人物、具体的事件、真实的体验、经典的文本出发,就一事论一事的”积累重庆”,就一事论一事的“书写重庆”。
既是一门写作课,关于如何告别泛泛而笼统的写作,建立具体和丰富的观察路径,操练准确的、实在的、且能超越实在的书写范式。也是一门项目制田野实践课,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通过完成项目习得观察方法、思维方式、表达手段,并迁移应用到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创造力、审美力。
而这一切,都是从观察这座城市开始,从简单的读、写、行走开始,他们通过读写本地读写中国,进而读写这个世界。
04/
课程介绍
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课程助手微信号报名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