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全景视觉
有哪些有意思的科普书,读完让你感觉相见恨晚?
01
知友:苏澄宇(1,300+ 赞同,动物科学学院硕士,动物学、动物话题的优秀回答者,知乎编辑推荐)
《了不起的昆虫》
丸山宗利写的《了不起的昆虫》是一本只有不到两百页的科普读物,虽然论字数和影响力都不及《昆虫记》,但本书的内容还是很全面的,并且内容浅显易懂,其中省略了不少常识性的内容。
如果只是单纯的介绍昆虫的分类和习性,想必我也就不会拿来推荐了,正是因为这本书中在专业性中也不乏趣味性,还加入了昆虫与人类的对比,以及作者的一些亲身考察经历,才让书的内容变得更加吸引人,我想哪怕是对昆虫完全不了解的人看了《了不起的昆虫》之后,也会对昆虫感兴趣吧!
关于翻译此书的译者也有必要介绍一下。对科普感兴趣的人想必都知道博物吧,没错,本书的译者是「博物君」微博的运营者柳永山,另一位译者张辰亮,则是国内著名原创科普书籍《海错图笔记》的作者。两位科普达人一起翻译此书,也保证了这本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又见猛犸象:基因剪刀重新定制生命》
记得要复活猛犸象这个计划最早是在 2011 年提出的,那时候刚从东西伯利亚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猛犸象尸体,然后科学家希望从这具猛犸象尸体提取出一些完整的细胞,用作复活的工具。
当然这一切都是理论上可行的,具体能不能复活,这就是另一件事了,起码这件事过了有 7 年了,还没复活出来。
最近与之相关的一件事,是在西伯利亚的冻土层,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小马驹尸体,也可以说是一具木乃伊,科学家也想复活这个冰河时期的物种。重点是,科学家这个月已经成功的从这具木乃伊身上取出了静脉血。理论上,就差取出完整细胞了。
但我估计还是很难复活,因为血液中完整的细胞实在太难有了,更别说完整的 DNA 样品了,猛犸象没复活成功的也多半这个原因,其他细胞核移植难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与之相比,都算是次要的了。
虽然现实中猛犸象难以复活,但本书还是具有可读性的,作者在如何讲好一个科学故事上做的很不错,有一种看纪录片的感觉。
另外,估计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又会一股热血上头:啊,21 世纪真是生物的世纪啊,我要赶紧去学生物!(doge
附:讲真,复活猛犸象还不如复活旅鸽来得现实。得到其完整 DNA 概率远比猛犸象高的多。
《最后的大熊猫》
光看书名,就有一种很丧的感觉,因为「最后」一词多半情况下代表着即将走向尽头,而「最后的熊猫」似乎意味着熊猫的末日。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看来,大熊猫应该是生活在动物园里,每天无忧无虑地吃着竹子,除了卖萌就只会卖萌的形象,根本没有到「最后」的感觉,和这种濒危感相差甚远。
确实,现在的大熊猫生活处境没有那么差了,虽然还是一种易危的动物。
作者乔治·夏勒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当时大熊猫的境地比现在差多了,那时候大熊猫的总数约莫才一千多点,根本就不受重视。
不止是大熊猫,其他动物的境地也好不到哪儿去,作者在文章里表示,动物在中国人眼里只不过是一种会动的物罢了。
在往前更久远的时代,那离保护一词就更远了。在古代,大熊猫是被当成贡品来的,说来惭愧,最初将大熊猫列为一个新的物种的人并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个 1869 年来中国的法国神甫,自那会后,西方各国曾以考察、探险、传教等不同形式,到中国捕捉或猎杀大熊猫,才让大熊猫成了濒危物种。
而大熊猫之所以能成为国宝,并不只是因为它的濒危,要知道全中国濒危的物种又不止它,白暨豚都灭绝了还成不了国宝。国宝的另一个属性正是可爱,也正是因为可爱,大熊猫才走上了国际舞台,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熊猫热」。
当然现在大熊猫的保护相比过去好了不是一星半点,1988 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在 1989 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些法规的实施极大地推进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的向前发展。到现在,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范围由原来的 200km² 扩大到 2000km²。
虽然这本书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毕竟描述的是上个世纪我国对动物保护的状况,但以史为鉴是很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传递了一个积极正确的动物保护观点,那就是只是让大熊猫生活在动物园并不是真正的保护,只有哪天熊猫可以自在生活于野外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保护。
《魔鬼物理学》
读高中的时候,我的物理成绩还凑合,但我如果可以早点遇到这一套书,也许成绩会更好。这不是开玩笑。
魔鬼物理学一共有三册,一本介绍日常生活物理学,一本介绍神秘的量子力学,最后一本介绍超级英雄的物理学。最吸引我的一册就是超级英雄物理学,当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超级英雄,谁又不想知道超人一跃飞过好几层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高中时候读的物理课本,内容真的很枯燥,介绍的例子也莫非就是小汽车,甚至有时候连汽车都没了,直接说一个会移动的物体,虽然说也还能想象一下,但未免也过难脑补。
我一直以为好的物理知识,一定是可以通过生动的视觉展示出来的,只有直观的展现出来的知识,才能更容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自然不费劲。
物理知识大抵都是公式,公式除了数字、字母、符号之外就什么都没了,实在是太枯燥了,如果没了老师讲解,一个普通高中生想要很好理解公式就变得很困难。
超级英雄的出现,让内容变得有吸引力起来,图像也变得可以想象,文中的每一个公式的符号都变得容易理解起来。我想这就是超级英雄的魅力吧,除了拯救世界,还可以拯救那些在物理课上苦苦挣扎的同学。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
这里的「我们」不是普通人类,而是动物以及自闭症患者。当然,这本书主要是以介绍动物为主,至于为什么包括自闭症患者我们后面再说。
这些动物没有和人类沟通的语言,单调的发声方式让我们觉得它们根本不会「说话」,但它们真的没有自己的思维、情感以及沟通方式吗?它们真的只是低能的生物吗?读完这本书你就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了。
说到这你应该明白了,这是一本和动物行为学有关的书,说到动物行为学就得说到达尔文,达尔文是最早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之一,另一个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兹则是建立现代动物行为学研究模式的领军人物。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和动物行为学有关的书籍很多,而且只要找前面这两个科学家所写的书,大抵都是动物行为学的经典著作。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动物行为学的著作那么多,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看起来不怎么出名的书呢?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点是作者的特殊身份。本书的作者名叫坦普尔·葛兰汀,她是一个动物科学教授,但和达尔文不一样的地方是,她是一个自闭症患者,4 岁才开始说话。
正因为她是一个自闭症患者,所以她看动物的角度和其他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不太一样,她总能从动物身上发现其他人忽视的东西,更容易理解动物的语言,因此她写下的这本书更容易让人理解动物为什么会有某种行为。
第二个原因是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带大家认识动物。
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物种,总会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比其他物种优秀很多,但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动物也和人类一样,有着自己观察世界的视角,有着自己的情感,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等特点。这些特征的存在让你感觉到动物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人」,更准确来说,它们更像自闭患者。
《寂静的春天》
想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发生了亚马逊森林大火这件事。亚马逊大火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巴西总统贾尔·博尔索纳罗(Jair Bolsonaro)于 2019 年 1 月上任,在他的领导下,森林砍伐速度很快。在过去的八个月里,博尔索纳罗(又名「电锯队长」)履行了选举前的承诺,放松环境法规,向采矿业和农业开放了大片森林区域。
与此同时,他将巴西主要环境机构的预算削减了 24%——根据《纽约时报》的计算,这一决定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环境机构的执法行动在 6 个月内减少了 20%。不出所料,森林砍伐率因此急剧上升。
上个月,这一数字比 2018 年 7 月高出 278%。这很难让人不联想高火灾发生率与博尔索纳罗的执政有关。
亚马逊森林大火和这本书有什么关系呢?
巴西总统为了大力发展经济,砍伐并焚烧森林,这样就会有土地用于农业生产。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先发展,后治理」的思维,本质上和书中所描述的,当年发达国家为了快速发展农业,制造出 DDT 作为农药没什么区别。
DDT 为 20 世纪上半叶防止农业病虫害,减轻疟疾、伤寒等蚊蝇传播的疾病危害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DDT 的使用前后大概拯救了大约 2500 万人的生命。
但后来,科学家们发现 DDT 在环境中非常难分解,并可在动物脂肪内蓄积,甚至在南极企鹅的血液中也检测出 DDT。
卡森出的《寂静的春天》,让大家意识到了 DDT 的弊端。DDT 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半衰期为 8 年;鸟类体内含 DDT 会导致产软壳蛋而不能孵化,尤其是处于食物链顶极的食肉鸟如美国国鸟白头海鵰几乎因此而灭绝。
这也是为什么卡森给自己的书起了这个名字,因为对于当时普通美国人来说,春天已再也听不到后院的鸟叫声。
也是这本书促成了美国第一个民间环保团体的建立。从 1970 年代后,多数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生产和使用 DDT。
当年这本书出版时,遭到了农药相关企业的抨击和舆论嘲弄,利益大于一切。现在,对于亚马逊大火,依旧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但这和当年大力使用 DDT 有什么区别呢?无非是饮鸩止渴罢了。
02
知友:Yuhang Liu(100+ 赞同,数学、高等数学等 4 个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首先推一部数学绘本:
《数学女孩》
美露嘉,男主人公的同班同学,非常聪明的一个女孩子,数学很好,且能够运用非常简捷的解题方法,但是很泼辣;
铁户罗,读高一,男主公的学妹,数学一直不好,弄不明白那些数学公式是怎么回事,只好找学长即本书男主人公补习数学,她是一个很单纯且可爱的女孩子。可这个热爱独自探究的男孩,却介于这两个女孩之间。
在图书馆、在阶梯教室,经常三个人会碰到一起。开始美露嘉对铁户罗存在误解,后来通过接触,三个人却成了好朋友。奋发向上的他们演绎了怎样一个扣人心弦的校园故事?
既可以说这是一本小说书,也可以说他是一本数学题解书,不妨看看书中的数学题你是否都会解,也感受一下男女主人翁的那种感情你是否经历。
其实可以当成高等数学课外读物,书里面主要是级数、泰勒展开、卷积等等一般的信息,穿插着学长和两个妹纸朦朦胧胧的感情。
《费马大定理》
将数学和历史穿插讲述,不仅涉及费马大定理本身,也包含了图论、拓扑学等其他数学分支的思想介绍。对数学感兴趣的初学者,可以从中学习数学界对费马大定理的探索过程;即使是对数学公式完全无感的人,也能从中了解到数学家的轶事。
《一个定理的诞生:我与菲尔茨奖的一千个日夜》
这是一位著名数学家的自传,似乎不可避免地走向「学术化」。对于流体力学、PDE 方向的专业人士,他们可以学习杰出数学家的思维方式;普通人也可以感受下专业数学的奥秘。
03
知友:甜草莓(100+ 赞同,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在读,通信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给所有 IT 行业曾被《信息论》折磨的同学,特别是通信专业的同学推荐这本《信息简史》,当然本书也适合所有 IT 人士一读。
《信息简史》
本书的英文原名《The Information: A History, a Theory, a Flood》,信息简史这个翻译少了很多宏大感,也没有信息、历史、理论和洪流这四个核心所引申出来的宏大畅想。
大部分历史事件比如非洲鼓,手语,信号塔,差分机,冯·诺依曼架构,图灵机,香农信息论,麦克斯韦妖,维纳的控制论,生物仿生,生物信息、神经网络的发展过程,虽然说这些我们不一定能耳熟能详,但是至少会有所耳闻。
如果单纯看历史,只能看到一个又一个光辉事迹,但是如果我们把信息作线,以理论为骨,串起历史,就有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画卷,自然而然解释了当代互联网产业掀起的信息洪流这一现象,也解释了互联网的兴起、繁荣和未来的潜在可能。
归根结底,万物皆比特。
那么,什么是信息?信息那么抽象,究竟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什么是熵?为什么热力学与信息学中熵都是不确定度的度量?我们又为什么去用不确定度来定义信息?生命、DNA 的本质是什么?混沌系统为什么引人注目?
很久之前,人类通过声音沟通,文字让信息穿越时间和空间,人类发明电报,让信息的传播速度第一次可以用符号速率而不是驿马奔跑速度表示;人类发明差分机,编码译码原理来处理信息,让信息传播差错更少;人类发明计算模型,来试图帮助人思考、处理信息;而在信息论的近些年,生物科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甚至政治学等社会学科也受到了信息论的深刻影响,这或许是香农和图灵无法预见的。
或许香农说对,真正有价值的是信息的传播、储存和处理,而不是信息本身。
相信关于信息的问题,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从书中描述的恢弘历史中得到答案,IT 领域工作人员可以从本书中找到自己的工作价值,不会因为工作在虚拟世界而沮丧,通信行业从业者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理解生动理解信息、信息论以及它对世界的贡献。
而在读本书的时候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是在以学术的严谨态度来撰写一本科普读物,每个章节背后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参考文献。
从另一个角度说,《信息简史》一书出版之后,它的巨大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公众,甚至在信息论学术界也引起了强烈反响。信息论领袖 Verdu 曾专门为此书在 IEEE Transaction on Information Theory 撰文评价。
总之既有赞扬,也有点出书中关于现代信息论发展描述部分的不足。无论如何,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看到有学术期刊专门刊文评价一本科普读物了。
不过,阅读这本书时,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慢慢理解,才能跟得上作者跳跃的视角和裁剪历史细节的深厚功力。这是一本可以让读者增长知识的书!
希望大家喜欢这本我曾 3 天废寝忘食读完的科普读物~
04
知友:One Two(100+ 赞同,东华大学科学技术史硕士,天文学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说一本我亲测 literally 能一口气读完的科普书。
《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
我是坐在从广州去郑州的高铁上读完的,不到 6 小时的样子。
说实话,读完以后我的第一感受是……没什么新收获,因为书中涉及的内容多少会在别的科普书里提到。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本书的定位是给吃瓜群众看的一本书——其实书名就写得很清楚了。
如果是一名资深爱好者,可能会觉得书中内容有些蜻蜓点水——从宇宙诞生,到暗物质、暗能量「两朵乌云」,到元素故事,再到系外行星……不到 7 万字的篇幅感觉什么都说了,又似乎有些意犹未尽,差点意思。
但正如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我读完这本书没有什么收获不代表你读完也会这样,更何况本书的作者,美国科学界著名网红尼尔·泰森相当会讲故事。
如果你看过他的一些视频资料,就会知道他本人相当的逗,他很懂如何把一些看似平平无奇的知识点包装成让人听完眼前一亮,仿佛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故事。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也不仅仅适合忙碌者,泰森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叙事技巧也很值得科普人们细细品味。
没记错的话书里只有一个公式(质能方程),大家可以放心食用~
另外也推荐泰森主持的一档纪录片:《宇宙时空之旅》(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之前在知乎有个很火的关于科学家测量地球年龄时发现含铅汽油危害的回答,该纪录片里就有精彩的叙述。
《星空帝国——中国古代星宿揭秘》
这本书算是对中国古代星宿做了一个系统的介绍,我比较欣赏的一个点是作者在书中加入了中西星座对照的环节。
因为虽然大家都是中国人,但大家首先接触的肯定还是国际通用的 88 星座体系,有了中西对照就起码能有一个相对熟悉的参照物,方便我们理解记忆中国的传统星宿。
05
知友:莫小轩(100+ 赞同,生物学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科学论文集》
作为一个懒癌患者,我很少看很长的书,不管是科普还是小说。但是我常常会因为一个问题,不断地去搜索相关得资料,以期找到合适的答案,看的资料加起来可能要比的上一篇短、中篇小说。
对于一般的问题,网站上往往可以找到详细的答案和解释。把已知的知识罗列出来装订成书,这类书不值得推荐,因为在网络如此方便的时代,只需动动手指头就能搜到。
重要的是思维的方式以及思想!
你有没有思考过很多问题的答案是怎么来的?答案中那些符号和方程又是怎么出现的?世界上首次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是谁,又是怎么解决的,为什么会那样解决,他(们)是怎么想到的?……
要想得到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我们就需要研究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中那些如流星一般闪耀过的人物(人类思想之精华)的所思所想。
《科学论文集》就是这么一本书,它并非枯燥难懂的学术论文,而是包含了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以及同期的一些科学家的演讲报告等,他们以通俗的语言向公众讲解一些物理规律、科学发现和科学问题等。
比如,从火,去探究燃烧过程,最后是燃烧的规律和本质;从一块煤炭,探讨煤的形成,地质演化;从岩石的纹理中一窥数亿年前间地球的演化;从一束光的广谱中探究遥远星星的构成……用简易的实验设计和装置去证明理论假说,探究问题背后,自然运行的规律等。
虽然很多知识我们已经在小学或中学课本上已经有所了解,但比起知识本身,我觉得他们这些古人的思想过程,更据启发作用,虽然很多时候他们思想的产生总是有一些轻描淡写的意味,比如《宇宙尺度》一节中,纽康所写的那样:「当你所有的思绪都被这银河两岸密布的万千繁星所填满时,任何世俗琐事都会烟消云散,一个太阳系运行的新想法也随之形成。」
当然,很多人并没有「新想法」,只会感叹宇宙之壮阔,发出诸如「**,这**真好看!真美!」之类的感慨……
如果说科学知识的知道与否不会对我们的生活有太多影响,那么一个科学的思维过程,可能会影响我们对现实生活、对人生、对世界、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而《科学论文集》在这方面对我们而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这也是我推荐本书的最重要的一个理由。
虽然本书成书于 19 世纪,但这些伟大的头脑里所装的思想,仍然让后世受益匪浅。
毕竟,当你不再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无聊琐事以及狭窄的思维之中时,你的人生将少一点偏执和杠,多一些平和和乐趣。
《植物学通信》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