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56 期 –

宅心仁厚的范先生

文丨朱德发

范先生辞世,如雷轰顶,清醒过来,速发唁电,以寄哀思:

惊悉范伯群教授仙逝,学界失大师吾失挚友,悲痛已极,欲泣无泪!范兄治学有方,纵横开拓,创新趋优,硕果累累,著述等身,通俗文学研究,独树丰碑,彪炳史册,泽被后世;执教大学,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学高身正,美德慎行,育材成栋,薪火相传,师教典范,誉满神州;与兄相交,四十余载,情深意切,肝胆相照,切磋学术,虚怀若谷,助吾建‘点’,先遴博导,屡次答辩,大家风范,功德感人,永世难忘!为悼为念,范兄永活吾心!

虽发唁电,但至今心不安,情溢胸。与范兄促膝谈心的一幕幕如同电影的胶片从脑际闪过,即使咱们阴阳相隔也欲对兄在天之灵略表感恩之情。因为范先生健在时,每每相见我刚开口感恩致谢,他便以兄长的口吻打断我的话,说:“咱们之间谈什么谢恩,岂不是见外了吗?咱们是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在人生道路上要混出个模样来谁也不容易!咱们这代人能赶上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好时代,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啊!”古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况且范先生有恩于我,不仅是“私恩”也是对学科的恩、文学院的恩乃至山东师大的恩,既是“私恩”又是“公恩”,我怎能不把感恩之情倾吐出来?即使仅有恩于我,也要把感恩之心说出来。范先生若在天有灵定会谅解我的做法,因为我们都是同时代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对老祖宗的感恩传统能够自觉承传,数典忘祖非吾辈所为。数十载,范先生有恩于我及山师的好事美事不胜枚举,只择出几件足见范先生的宅心仁厚的人格风范。

恩情之一,乃是助我遴选博导和争取博士点授权点。

上世纪90年代初,范先生已是苏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领军人物,通俗文学研究异军突起,又是在全国非重点大学的现当代文学专业中首先获得博士授予权;范先生居功之伟,且为同类大学的现当代文学专业树起了学习的标杆。山东师范大学与苏州大学的前身江苏师范学院是同类的兄弟大学,虽然早在50年代山东师大现代文学专业培养过研究生、且是文革后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硕士点,但是80年代博士授权点尚未光顾山师,即使90年代初山东师大被批准为可以设立博士点的单位,也没有一个二级学科取得博士授予权。在这种严峻的情势下,山东师大为了获得博士招生单位授权,便瞄准了文科的中文系与理科的生物系,而中文系的博士点突破又把目标对准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我当时正任山东师大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中文系副主任,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行政负责人,因此争取山东师大博士点的零的突破的重任责无旁贷地压在了我的肩上。

1994年10月,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邀请北大、北师大、南大、复旦、苏大等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和知名学者,来山东师大开“诸葛亮会”,请他们开诚布公地为山东师大现当代文学专业争取博士授权点献计出策。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被邀的范先生与我多次进行了坦荡真诚、倾情倾心的交谈,即使登泰山到了极顶,我们坐在一块长条石上也没有放弃交谈。通过心心相印地交谈,不仅使我亲身感受到范先生是知识分子群体中罕见的宅心仁厚的大好人,是位平等待人、刚毅正直、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诚恳谦虚、可以交心的兄长和挚友;而且也使我真切认识到范先生的谈话既有争取博士点的经验智慧,又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一是他劝我彻底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腿要动起来,脚要跑起来,脸要笑起来,嘴要甜起来,博士点固然靠实力,但对我们这样省重点大学来说,博士点不是等来的而是跑来的。二是建议我勤于同南京大学取得联系,叶子铭教授是国务院学位办中文组的负责人,丁帆教授是叶先生的秘书,许志英教授是有名的“小诸葛,点子高”,多恳求他们的支持、听取他们的意见方为上策。三是如有可能让我先在南大挂个博士生导师,提前招收博士生,若南大的博导不易挂,那就到苏大遴选博导,他与我合带博士生,为山东师大现当代文学专业拿到博士点先造势,做好准备。四是建议我要在学术梯队的建设上和博士点申请表的填写上下足功夫,学术梯队不在于教授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教授是否有“真才实学”和老中青教师是否搭配得当,申请表上填写的几个方向务必具有独特的优势与鲜明的特色。此后的实践证明,范先生给我的每个建议,都是获取博士授予权的“金点子”,我们认认真真将其落到实处,的确收到令人满意的良好效果。

1994年是我学术生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未曾料到先是南京大学中文系聘我为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挂靠由于南大没有外校教授来当博导的先例,故而便与范先生协商,让我在苏州大学解决博导的挂靠问题。范先生早有此想法,毫不犹豫并且干脆果断地答应了下来,亲自领我拜见了苏大的相关领导。没等我开口,范先生便如数家珍地把我的情况作了介绍。苏大经过研究,既聘我为中文系的兼职教授又同意我从1994年开始与范先生在苏大现当代文学博士点合招一名博士生。经过范先生的多方努力,得到国务院学位办的同意,江苏省学位办通过严格的评审程序,于1995年把我遴选为苏州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并颁发了正式的聘书,从此我就名正言顺地与范先生合作在苏州大学中文系指导了两届两名博士生。范先生处处为我着想,由于济南到苏州的路途较远。便让我在山东师大具体指导博士生,苏大的一切任务由他独自承担,只是到了博士生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时我才亲抵苏大一趟。范先生有时也想让我去苏大讲几堂课,但考虑到我肩上压着为山东师大争取博士点的重任,不仅不再对我提去苏大的问题,反而对我在山师准备申报博士点的事情极为关心,特别是教师梯队建设的情况曾多次在电话中询问我,若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要我一定告诉他。

由于校系的重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山东师大现当代文学专业的队伍已相当可观,既有“八大教授”又有多名青年才俊,足够满足博士点对教师学术队伍的要求了;然而通过征求南大、北大等重点大学知名教授的审査意见,一致认为我们的学术梯队“八大教授”的年龄有所老化、学术成果不突出,而多名青年教师没有一位是具有博士学位的。针对这些既中肯又尖锐的意见,我们旋即采取紧急补救措施,首先我与范先生通电话,请他推荐一名年轻有为的优秀博士生;再打电话给复旦大学陈鸣树教授,请他支援一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两位仁厚感人的教授把自己培养的博士生荐给山东师大,既解决了我们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燃眉之急,又优化了我们争取博士点的学术梯队。特别是范先生指导的高足弟子吴义勤,非常优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既有研究徐訏的专著问世又是有名的当代文学评论者,在海内外的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有影响的文评,1995年被引到山师便受到校系领导的格外重视,成了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学术骨干,次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并作为现当代文学专业1998年申报博士授予权的三个研究方向之一的“新时期文学”的学术带头人而出现于表格中。正是在这一年在国务院学位办的评审中,山东师大现当代文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从此山东师大成为名副其实的可以独立招收并培养博士生的单位;试想,在山师人从上到下欢庆博士点终于获得零的突破之际,凡是了解内情者有谁不感恩于厚德助人的范先生呢?不过却无人知晓范先生为山东师大争取博士点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无私的奉献,这在当时送礼成风、收贿成习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范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仁义廉洁、高风亮节的现代知识分子!

宅心仁厚_宅心仁厚是什么意思_宅心仁厚读zhai还是zhe

2003年范伯群(左)在朱德发(右)从教五十周年

庆祝活动中合影留念

恩情之二,乃是主动参加庆祝我执教50周年的座谈会,当面为我祝贺。

2003年是我人生的又一转折点,虽年近七旬却尚未退休,有幸荣获“首届全国高校国家级教学名师”的称号,山东师大特举行“朱德发教授从教五十周年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山东省委副书记、省宣传部、文化厅、教育厅、社科联、省作协的负责人,山东省有关髙校的领导和培养我的老师,以及山东师大的所有领导、文学院的师生代表与我亲自指导的博士和研究生,也许有百多人欢聚一堂,并没有邀请省外亲朋好友前来参加。然而到了会场,给我意外惊喜的是范先生竟与省委书记并坐一起,主动来参加座谈会;我急忙上前与范先生紧紧握手,满腹的感激之情不知从何处说起,仅仅说出“感谢,感谢”四个字便在范先生身旁坐下,握住他的手久久没有松开。此时我内心迸发的感谢之情总是按捺不下,会议的发言不论出自领导者之口或者出自师生之口或者发自朋友之腑,几乎都是一片赞美之词或颂扬之语或激励祝愿之话;即使入耳后从心底涌起美滋滋之感却也忘不了远道来祝贺的范先生的大恩大德。因为范先生为苏州大学中文系的建设尤其现当代文学博士点的创建以及国家重大课题“现代通俗文学研究”做出了独特贡献,付出了大半生的精力与智慧;然而他却早早地退休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待遇,博士生不能带了,只能“荷戟独彷徨”,单枪匹马地踏遍海内外图书馆,发掘査找通俗文学的原始资料。此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竟能在忙里偷闲不远千里专程来济,为我评上“国家级教学名师”当面祝贺,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友情又是多么崇高纯洁的仁爱之心!范先生作为誉满全国乃至域外的著名教授亲莅座谈会,这不仅施恩于我,也是对山东师大的友好支持,更是对山东省尊师重教的举动表示诚挚的谢意。难怪会后省委王书记拍着肩膀对我说:“朱老师,范先生作为外省著名专家来参加座谈会,多方面赞扬你,给足了你面子,这也是对咱省教育的竭诚支持!”我说:“对范先生的恩德,我终生感谢不尽,使我深切感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座谈会结束后,我到翰林大酒店范先生住的房间再次表示谢意,但他却责问我“评上国家级教学名师多不容易,为何不告知他?全国有千百所大学方选出一百名,这是人生多大的喜事,做为老哥哥我怎能不来给老弟捧场,敲敲边鼓,也沾点喜气呢?”其实,范先生早在90年初就评为国家优秀中青年专家,如果他不是退休早,此次评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定会榜上有名的。因为不论人品、文品或教学业绩、科研成就,范先生都优胜于我,这不是什么谦虚而是公认的事实;也许是我的运气好,遇上了好机会,就我的年龄而言则是有幸赶上了最后一班车,评上国家名师之日亦是我办理退休之时。范先生边听边笑着说:“过度的谦虚就变成虚伪了,你评上名师货真价实,没有掺假,不然我就不来为你祝福了,退休前获得名师称号也为你的一生划上了圆满句号,我们这代人能混成这个样子该心满意足了!”我既感谢范先生与我推心置腹的交谈,又感谢他荐给山师的吴义勤,已是全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最年轻的教授和最年轻的博导,后来居上,在多方面显示出不凡的才华,现在是山东省文学评论界有名的“四小龙”之一,就其发展势头来看其前程是不可限量的,这是范先生精心培养的栋梁之材,此次座谈会也是他参与组织操办的。范先生得意地笑着说:“义勤很争气也很争光,没有你的竭力支持和真诚栽培,他的进步也不会这么快!”我说“年轻人比我们幸运比我们有福,国家为他们的迅速成长、健全成才提供了多好的时代条件,搭建了多少施展才华的平台!现在义勤教授出色地接过我曾担任山东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和负责人的班,这里既有你的老朋友又有你的爱徒,以后就把山师文学院当成安度晚年的家吧!”范先生深有所感地说了句:“山师图书馆旧杂志多,可以成为我经常査阅通俗文学资料的重要站点!”

宅心仁厚_宅心仁厚读zhai还是zhe_宅心仁厚是什么意思

2014年庆祝朱德发从教六十周年合影留念

左起刘中树、范伯群、董健、朱德发、王保生

恩情之三,乃是带病出席为我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并亲自撰写发言稿。

2003年我名义上成了退休教师,实际上我是退而未休,先是文学院返聘我继续带博士生搞科研;后是参与现当代文学专业争来国家级重点学科。吴义勤教授被中国作协调走后,由魏建教授接任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负责人,为了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文学院与学科多次向学校申请,经学校研究便于2009年下达一个红头文件,特聘我为文学院资深教授,至生命结束方能完成资深教授的使命。就这一点来说,我在山东师大受到的尊重和待遇优于范先生,至少我没有退休后独自回到母校去研究;然而人总是要老的,再有才干的人再体魄健康的人也抗拒不了向死而生的规律。逮及2014年9月我已届8旬,魏建、张清华等弟子们便策划为我举行80寿辰庆祝大会,后更名“朱德发及山师学术团队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这是对我从研执教一生的总结,也是我生命的最后节点。会议由山东师大主办,省内外三个单位协办,山师现当代文学学科承办,并资助出版《朱德发文集》十卷,既邀请了学界的亲朋好友来参会,又邀请我带过或指导过的分布在各地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回母校。接到邀请函,范先生正染小疾,立即回复届时出席,这使我感动不已、愧疚不已!之所以感动不已,因为范先生比我的年岁大,魁梧高大的躯体已有点弯曲,所染病疾尚未根本好转,忍受着病痛来参加为我开的会,这是多么深挚的友爱又是多么厚重的恩情,我怎能不感动之极呢?况且范先生在资历上又是师长辈,早在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就其学术造诣、执教经验足以当我的老师;然而他却总是平等亲切地关照我扶持我,即使范先生在通俗文学研究上取得誉满寰宇的成就也没有说过一句“自夸”的话,谦虚真诚地听取不同意见,表现出学术大家的风范。尤其复旦或苏大为其召开的学术座谈会或祝寿会,我从未亲临过,就是闻讯后我在电话里表示祝贺,范先生也惊奇地感到“我消息灵通”,区区小事不该张扬出去。与范先生的风范相比,我深感愧疚不已,不只是我人生中两次大的庆祝活动有些失“度”;更使我的良心受到持久责备的是,范先生对我如此的仁义恩爱,而为他举行的所有活动我却一次未参加,可见我的“薄情寡义”,不配称范兄的挚友!然而范先生却从不计较我的“无礼”,对我的仁爱依然如故,请看他在我的80寿辰学术研讨会上所做的题为《脑力劳模“体大思精”的结晶》的发言:

10卷本的《朱德发文集》是我们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界的一套可传世的文稿。它的传世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朱德发文集》描绘了我们这个学科在成长发展的道路上,曾经过“突出重围”“纵横求索”的艰辛历程。在这个突围与求索的队伍中,朱德发走在最前列,他刻苦地耕耘与开拓着,他配得上做这批学人中的一位劳动模范。

这篇发言全文发表在2015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4期。范先生带病批阅我的十卷文集,80多岁的老人消耗心血与精力撰写评论,肯定我、抬举我、褒扬我,充满了对我学术人生的宅心仁厚的关爱;这是一种何等崇高的博大胸怀和助友为乐的风格,不由使我想起毛主席《卜算子•咏梅》的下阕:“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拟人化的梅的光辉品格勾勒中不是也闪烁着范先生这类真君子的人性之美吗?

从我一生的三个重要节点,可见范先生对我乃至山东师大现当代文学学科关怀备至、恩重如山、情深似海。虽然在生前我只把他视为兄长挚友,没有自觉地报答他的厚恩,但是范先生辞世后我却深感愧疚和悲痛,他的大恩大德我何时能报呢,只有永远铭记在心;特别是范先生在开创现代通俗文学研究新天地、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所体现出的披荆斩棘、艰苦求索、百折不挠、开拓创新的精神,将影响一代又一代学人的砥砺前行!

范先生卓越的学术贡献和独特的治学经验非本文所能容,仅抒点感恩之情,告慰范兄尚未走远的亡灵!

(草于2018年元月15日)

朱德发,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原载于《现代中文学刊》2018年第2期

经作者授权本公号刊发

照片由作者提供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