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熏香文化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那时古人特别喜爱将薰草、古兰、郁金、茅香等作为香料用于熏香。随着熏香风气的流行,专门用以熏香的炉具也应运而生,汉代著名的“博山炉“就是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专为熏香而设计的香炉,由此便有了“楚摆熙风月,湘歌暖袴襦。祝公香一瓣,处处博山炉。”之说。
玉制的“熏”,形制以镂空花卉为主,其中也会穿插一些凤鸟作纹饰,因此“熏”又称为花熏或香熏,与其它材质的香炉一样作熏香之用,常见于敬天拜祖等重大活动,与“鼎”一样是国之重器。古人焚香主要是为了供奉神明,其次就是为了辟秽清洁,于宫廷大殿之上常能见到其身影。
由于古代受技术条件所限,早期鲜有玉石所制的“熏”,多以青铜所制。
春秋战国时期的“熏”是贵族专用的,后来汉朝时期丝绸之路开通,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各色各样、种类繁多的香料开始进入中国,“熏”的使用率就此大大提高,于祭祀、典礼、贵族生活等场景中出现的次数也随之增多。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三国时期的“熏”形似罐盆,器壁饰以镂空的圆孔,或有提梁,或有双耳,敛口扁且其腹圆。
魏晋时期,佛教的盛行大大推动了“熏”的发展,“熏“就此便进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不再是宫廷贵族的专属用品。隋唐时期,“熏”的造型趋向多元化,制作更加考究,外观更加华美,开始成为了文人骚客优雅生活和文化品位的标志。
我国的瓷器时代始于南北朝时期,在宋朝时期达到高峰,此期陶瓷所制的“熏”在设计方面更加别出心裁,由于陶瓷具备了其他材质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所以金属所制的“熏”逐渐被其取代。
宋朝时期,熏香与烹茶、挂画、插花并列为四艺,作为宋代文人的时尚生活内容之一,无论是吟诗赋词还是赏花抚琴,他们都有熏香的习惯,“熏”就此成为了文人雅士追捧的心爱之物。
玉制的熏炉便出现于这个时期,玉熏的古朴敦厚与精湛雕工,充分体现了玉石的温润莹泽之美与巧夺天工的玉器雕刻工艺,就此成为了宫殿、寺庙、贵族士大夫家的珍物。时至今日,将玉熏陈设于家中一隅,足以彰显主人生活情趣与审美品味,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明清时期,由于当时人们喜将香花或香料置于玉熏内,因此我们所见的“熏”都做了镂空处理,烟气从熏盖上的镂孔冒出,烟雾袅袅香味宜人,消除了室内的恶秽之味,营造出一种空灵辽阔的境界,置身其中轻松惬意,怡然自得。同时,镂空处理的细节与纹饰相互融合,充分体现出玉熏的材质之美和设计巧思,实属此时期玉器素活题材中的典型代表。
玉熏的制作工艺手法难度甚高,其构造由底足、中节、主身、盖、顶等多个部件组成,设计层次要求丰富,器型讲究美观,同时又要体现题材与纹饰之美。此外,制作玉熏的用料非常讲究,且对尺寸的要求十分严格,因此传世的大型熏炉异常珍贵。
早期的球形玉熏出现于清乾隆年间,其造型由五节组成,从上到下分为顶纽、盖、腹、中柱和底座,以螺丝扣组成,且每一节的结合处都采用螺口相接的方法,接合紧密,上下垂直到位。
直至清末民初时期,百年字号“济兴成”的创始人高济川先生,在其玉器作品中创新性融入了中国古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皿的器型、线条与纹饰元素,匠心雕琢出大量的素活作品,突破性地拓宽了玉器素活的类别与形式,其中一玉熏作品值得大家用心鉴赏。
该作品名为《白玉熏》,虽然这件玉熏整体结构看起来是分成四层的,但原石雏形却只是一块平平无奇的扁平状材料,其厚度仅有最下层熏身的高度。此玉熏采用了整体“镟膛”的工艺手法制作,镟出部分用于制作玉熏中的第三层,即熏盖的下半部分。然后再对第三层进行“镟膛”用于第二层的制作,按这步骤依次处理,直至完成最上层的熏盖柄为止,“镟膛”工艺复杂且难度甚大。
由于完成后的玉熏呈现出上小下大的三角形,该空间构型略显滞拙,因此高济川先生特意为玉熏设计了底座,以此将作品的重心提高,顺利打破了原造型的呆板形象,可见高济川先生独具匠心的美学设计。
数千年来,我国历朝历代留存下来的“熏”无不彰显了古人的审美观念、文化品位、生活情趣,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后人。而“济兴成”的创始人高济川先生设计的《白玉熏》,充分体现出他的艺术审美造诣及其创新思维,将二者融会贯通并创造出蕴含了济兴成精神的作品,同时也将这份中国传统玉文化几千年以来沉淀下的精华部分,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以上部分图片源自台北故宫博物院Open Data专区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