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应该是在高中时读到的,那时,我不知道从哪里弄了一薄本《唐宋词选读》。课本上没有选的文章诗词,一般同学不一定读得到,课外书是稀罕物。那时候不像现在,只要想读,基本都可以找到。
在唐宋词中,这首词是我接触较早的一首,也是背得很熟的一首。那时候也能觉得它很美,但是究竟美在何处,就说不出所以然了。
几十年后再读,也不能说全懂了,但似乎明白了些许。
古诗词你读得多了,就会发现一首诗或一首词,写的内容大都是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一个场景、甚至有时候是一种情绪。比如一次登临《登鹳雀楼》(王之涣),一次饯别《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一种情绪(思乡)《静夜思》(李白)等等。
像苏轼的这首《蝶恋花·春景》,在我看来就是写了他的一次偶遇,他人生中的一次“驻足”而已。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这是苏轼短暂外出或者旅途之上,偶然来到了一处人家,为这家周围的景色吸引而驻足,更为这处人家墙内的清脆的佳人欢笑而止步。
虽是暮春时节,景色依然很美,小青杏结满枝头,燕子翩飞,柳枝依依,绿水倒影,远眺周围芳草萋萋。
正为这户人家的居家环境而赞叹的时候,院墙之内又传来了佳人荡秋千的欢声笑语。古时,内眷外人一般是见不到的,更不要说是陌路人了。
这笑声是那么的动听悦耳,如果说眼前的景色已使东坡赏心悦目,祛了不少旅途倦意的话,这笑声似乎更引起了东坡的遐思,也许他春心荡漾了也未可知,不然怎么会有“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懊恼呢?或者此句也许是他故意幽他一默?
自古以来,诗无达诂,如此而已,谁也不敢说他理解得最正确,是“标准答案”。也许东坡最有权威?其实也未必,文学作品,一旦问世,就相对独立了,作者也把控不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有各自的理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情理,都是文学鉴赏认可的。
这首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我想主要有两点:
一、传诵名句多,至少三句:“花褪残红青杏小”“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
有人会说只有后两句是名句,“花腿残红青杏小”算不上名句。
我要说这一句确实称得上名句。所谓名句,就是能让人产生共鸣或震动,过目成诵,念念不忘;触景生情时,往往会脱口而出。
这一句就是你一旦读了就过目难忘的句子。我们来看看,这句词委实好。
杏花甫谢,尚留些许已枯焦的残红,而小杏已缀满枝头。杏树在暮春时节的这一变化,我们都非常熟悉,这是我们眼里有、心里有,就是口里没有的情景现象,苏东坡以极其简洁的笔墨,七个字,就把这个变化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了。从此,你只要见到杏花凋残青杏(小)挂枝,你就会脱口而出“花腿残红青杏小”。上半阕写景,这一句写得最好。
二、此首词,写人写得妙。如果“花褪残红青杏小”一句写景已让人称妙的话,下阕的写人更让人称妙。
下阕写的墙里佳人荡秋千,欢声笑语,传到墙外行人耳朵里。这样的情景,恐怕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不一定都是荡秋千),自会禁不住产生共鸣。不见其人,只闻其声,尤其是听闻到女子(隔墙、隔屋或隔院)的笑声,自会遐想联翩。这种闻而不见的神秘模糊朦胧之美,当为美的最高境界。东坡似乎不经意间给我们留下了这闻佳人倩笑(不见其人)而心动的美妙瞬间。
今日再次细品东坡此词,禁不住感慨少年时为情所苦,只懂“多情却被无情恼”;如今再读,更认为东坡“天涯何处无芳草”才是妙人妙句。
补缀:
(“枝上柳绵吹又少”,越少越好,最好不生柳绵,现在柳绵已泛滥成灾,害人不浅。遥想东坡当年应该没有为柳绵困扰,否则不会有此感叹。)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