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ng

□□□●,□□●□。□□□●,□□●□。o

□□□◆,□□□◆。□□□◆,□□□◆。ng

□□□◆,□□□◆。□□□◆,□□□◆。ng

附注:摘取第三部分(第七阕和第八阕)和第四部分(第九阕和第十阕)。

前面分析了,本诗为控诉诗、战争诗,诗人及其父亲批判了宫廷政治黑暗,国家动乱一个月,无奈之下,诗人出兵勤王,功成之后宣判太师尹等佞臣。

上一节分析了第六阕,这里接着分析:

1、牡从丄(雄性器官),古音bo,与父同源。公马。

诗人驾着四匹公马拉的战车,可见装备精良,封国繁荣,因为只有发达的经济才能养得起毛色、身高、性别一样的骏马。诗经中多有此类描绘,暗指国力之盛,而非单纯形容仪仗之盛。

2、蹙=蹙眉、皱眉头。表示哀愁。

诗人远望四方,皱眉头。说明并未发生激烈战斗。

3、项=脖子。领=前行、领先。项领=伸着脖子,一路向前,没有拐弯。暗指没有发生激烈战斗,而是流畅地一路走下去,而且速度很快,未受任何阻拦。

这里也许并不是诗人自夸如何神勇,而是也许战场并非诗人想象的那样激烈,原因很简单,内乱的发生是由于朝廷奸臣当道,而非老百姓有意造反。所以,诗人以勤王的身份前来戡乱,发现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老百姓都老老实实回家种田,没有所谓的乱军和叛党。最大的乱党反而是朝廷的重臣,这就切合了下文: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

原来敌人就在身边,是你太师尹啊。

4、靡=非,通假字。否定词。

蹙蹙靡所骋=蹙蹙非所骋=诗人远望了四方,皱了皱眉头,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因为没见到敌人的影子。

5、茂=冒,通假字。冒着、顶着、逆着。

茂尔恶=茂你恶=冒着你的憎恶。呼应了前文对太师尹等奸臣的埋怨,以及出兵勤王的动机。这就得罪了朝廷里尸位素餐的小人,所以才有小人对诗人的这种憎恶。

辨析:如果茂=茂盛、茂密,这样理解的话,茂尔恶=尔恶茂=你的憎恶正在势头上。单看这句,也不是不合理,但如果这样理解为主语后置,则与下一句:相尔矛矣,就存在主语不一致,因为后句的主语是我(诗人),而前句的状语:方,形容刚刚、正在。这种主语的冲突,放在古代,处理欠妥,正确的表达是:(我)方……,(我)……。

同时,尔恶vs尔矛,也应理解为类比,同为偏正结构,这样类比的话,茂vs相,也形成类比,应同为动词。

6、相,相互,一起,引申为动词:配合、匹配、协同、参与。

相尔矛=与你(太师尹)的军队合作一处,会师。

相≠相向而行、对打。因为后文: 如相酬矣。

如果在戡乱时期,诗人与太师尹对战,则平乱之后不可能相互敬酒。前贤多有误解,不再赘述。

7、夷=平,怿=乐。既夷既怿=等到平定内乱,满心欢喜时。既=完成、结束,表示结果。

8、如=好像。如相酬=好像双方相互客气,其实都有很大意见。

对诗人而言,虽然诗人出兵勤王的义军与太师尹掌握的正规军合并一处,平定叛乱,但实际上四方没有敌军,内乱的罪魁祸首就是太师尹,而这次会师前去讨伐的,也无非是不得已造反的百姓,可能会剿灭一些头目,这不是诗人所期望的。这从诗人前文的吐槽和出兵动机,就一目了然。诗人并不想把动乱的罪名扣在百姓头上。这是诗人对太师尹等奸臣的意见。

而太师尹一方,对诗人有意见,就更不难理解了。在太师尹看来,他掌握着国家的权柄(军队),现在反而被一方诸侯兴兵勤王,难道自己成了反贼?虽然诗人客客气气会师,但明摆着是藐视自己作为太师的权威。再说了,太师尹觉得天下安定团结,而诗人这个诸侯,竟然大胆说天下内乱一个月,这不是打太师尹的脸吗?

辨析:如也可以理解为:入。指的是进入国都。两军会师,平叛胜利之后,诗人所率领的诸侯义军也进入都城,这是规例。

但是,上文出现多个如字,都理解为相似、好似。应统一理解,所以暂时不将此处的如=入。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