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的众多因素中, “努力”既是被提起最多的,也是被鄙视最多的。/《喜剧之王》
有些风吹草动,人们就开始飘飘然。就算想“走捷径”,首先也得开始走啊。
日前,“武昌理工学院2009级本科生张霁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并且年薪位于最高档”“蚂蚁金服上市,数千名员工一夜之间财务自由”这两条新闻相继登上热搜引发广泛讨论。
即刻,一股强大的声音涌现出来:“选择/天赋/运气比努力重要。”在成功下,努力仿佛成为最不值得一提的事情。
张霁当真是天赋异禀的“天才少年”吗?
新闻突出强调他“双非”本科出身,但其实张霁本科毕业后又攻读硕士,成为985博士,这其中踏上的台阶数不胜数,比起“双非”本科的前途,他的人生早已转了几道方向了。
人们把从“双非”本科到年薪201万元看作传奇,却忽略了他从“双非”本科走到985博士的努力。/图虫创意
同样,蚂蚁金服的员工当真是“揣着中彩票的运气才选择做蚂蚁的员工”吗?
他们的确是站在风口上获得了幸运。但是人们怎么都忘了他们就是整天被埋汰的“996”中的一员,怎么忘了支付宝总部大楼每晚的灯火通明?
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人们往往愿意把“努力”这个因素排到最后。
努力为什么从来不被人喜欢?
从什么时候开始,
努力成为了贬义词?
现在听到“努力”这个词,我们会有种本能的厌恶感和歧视感。
厌恶感源于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的“努力论”实在太多了。/《垫底辣妹》
小时候听到最多的成语故事是“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这些故事的主角无论多苦多难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每个孩子受到的启示都该是:现在的条件这么好,我们当然要更加努力呀。
努力不仅是听听而已,从上学那天起,我们都在被逼迫着努力,这样的努力压迫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我们每个人的确都努力过,并且为努力自豪过。但是,当我们发现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通过努力解决后,我们开始怀疑努力,甚至开始反叛与厌恶。
在《奇葩说》综艺中曾有这样一道辩题:“你真的很努力”是一句好话,还是一句坏话?
觉得是坏话的人认为,努力给人一种歧视感,比起那些“成功得毫不费力”的天才,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好像略显笨拙。
在 “努力”出现的情景中,好像总与失败相关。/《奇葩说》
当我们成功做成一件事,“你太聪明了!”“你好棒!”当我们失败了,“我们知道你努力了,但是……”
“努力”的后面,总跟着“但是”。慢慢地,大家开始把自己的努力藏起来。
学生时代里,相信大家都遇到过这样一群人,他们考试前明明废寝忘食地复习,却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无所事事的样子,仿佛考试与他无关。
考完后,他们又在同学间表现得很难过,称自己“考砸了”,甚至痛哭流涕,但成绩出来后,同学们却发现他们名列前茅。
“本以为大家都贪玩,直到最后才发现只有我是真的没复习。”
这类偷偷努力的“戏精”被很多人鄙视地称为“学婊”。/百度
这个现象既奇怪又普遍,人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努力藏起来呢?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考温顿在《自我价值理论中》解释道:“人天生具有维护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需要,为了有效地逃避失败,学生经常会采取假努力,设置自我障碍等策略进行自我保护。”
也就是说,这些假装不努力的“学婊”其实内心极度害怕失败,所以提前为自己留好了退路。如果真的失败,他们希望这个理由是“缺乏努力”,而不是“我努力了也做不到”。
同样,当看到别人取得优异成绩时,我们不会第一时间归功于“他很努力”,而是找到“天赋、幸运、选择”这些点,来说服自己与对方之间的差距不可缩小。
放大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然后告诉自己不用努力、努力了也没有用。/图虫创意
努力真的没有用吗?
蔡康永在《奇葩说》中曾描述这样的场景:
15岁的时候觉得游泳很难,于是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的时候觉得学英语很难,于是放弃学英语,到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需要英语很好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努力才能拥有高级选择权,否则只能选择在哪条街要饭罢了。努力不丢人,尝试过才会发现“正面刚”比“偷偷努力”爽多了!
你的努力,
可能只是“看起来努力”
很多人都曾掉入“看起来努力”这个陷阱中,久而久之,“看起来努力”败坏了真正努力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周五放学时总会从学校背回去一大堆书,遗憾的是没有一次翻开过。其实只是享受背上沉甸甸书包带来的安全感而已/《垫底辣妹》
高中时期,我偏科严重,数学成绩经常仅有语文、英语成绩的一半,一次考试后我痛下决心开始了“数学自虐”计划。
英语靠背诵,语文靠理解,那数学考什么?那时我认为是靠刷题。
之后,我把每节晚自习的时间都给了数学练习册,甚至回家还要挑灯夜战,看着被用过的、厚厚的一沓草稿纸,简直成就感爆棚!
经过海量刷题后,我的数学逆袭了吗?并没有,考试依旧抓瞎。
“这道题明明见过,但是解析是怎么写的来着?”原来离开参考答案,我的数学依旧活不过2秒。
那时候,我严重怀疑“天道酬勤”的意义。/《垫底辣妹》
直到有一次同桌给我讲题,他列出了3种方法供我理解,也就是说除了参考答案的方法,他自己还思考出2种。那时我才明白,原来我从未对一道题有过真正的思考。
深深相信勤能补拙的我,一直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看起来努力”就是缺乏思考的努力。
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做兼职是为了积累经验和资源,短期来看虽然没法立即变现,但是这个过程就像收集垫脚石,早晚有一天能用得着。
在《三十而已》电视剧中,顾佳希望送儿子进入国际幼儿园,所以请求与幼儿园“有关系”的王太太帮她一把,王太太答应的前提是让顾佳帮她申请到一颗小行星的命名权。
顾佳做到了,正是因为她的文化水平高、知识广博,所以才能与王太太完成“资源互换”。成年人的世界没有互相帮助,只有“资源互换”。
把时间花在个人价值的提升上,这样的努力才能稳赚不赔呀。/《垫底辣妹》
还有一些大学生找“苦力”兼职,发传单或是打扫卫生,就为拿1小时X元。同样为兼职付出努力和时间,这些学生则是在“看起来努力”中折损了自己的价值。
做功和做无用功是两个概念,“看起来努力”到最后只能感动自己。
努力不该是“一条道跑到黑”
所有人都在一条道上努力,结果是每个人都更加吃力。
旧版《新华字典》里有这样一句话:“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而现在,成功的标准已经越来越单一。
“百万大军过独木桥”,还是被挤下去以后再考虑其他选项吧。/《喜剧之王》
前段时期,知乎上有个提问:孩子跟我说以后想当网红,怎么办?
“妈妈,我不想当学霸,当李子柒多好!受人喜欢,还能赚钱!”听着孩子振振有词的说法,这位妈妈感到可笑又生气。
对于“长大以后想做什么”这个问题,人们心中的标准答案都是“科学家、医生、老师……”,得知现在孩子的梦想职业居然是网红,家长急了。“从小就想着不务正业可怎么办?”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十年中,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淘宝,让生意遍地开花;支付宝、微信支付,让我们揣个手机就能出门;各种视频平台,让我们发现生活、记录生活……
那么,当孩子的梦想多了一个选项,真的是一件值得担心的事情吗?
相信李佳琦、李子柒这些网红的妈妈没有因为他们成为网红而担心。相反,他们能够在一个新的领域中成为佼佼者,该是父母心中的骄傲才对。/李子柒
妈妈担心的不是孩子以后成为网红,而是担心孩子的眼里只看到网红的光鲜亮丽,却忽略了他们背后的努力。
在同一个领域中,优质资源是不足以人均分配的。
例如,在娱乐圈出现“大龄女演员无戏可接”的情况。是她们不够好吗?不是的,在这群女演员中有很多“实力派”。但现实情况是市场不需要这么多“大龄女演员”,这个条件下,任她们再努力也只能听天由命。
虽然无剧可接,但是利用自己的IP优势转向商业投资、餐饮业服务,或是网红带货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淘汰像一匹饿狼,先吞掉跑得慢的人,然后继续追赶。人们只能拼命跑,以为超过别人就能得以幸存,最终都熬死了同伴,累死了自己。
如果社会能提供更多岔路选择,让人们分散跑开,就会是另一个结局了。
如果所有人都在一条道上努力,结果就是社会内卷化越来越严重。/《当幸福来敲门》
努力没有错,只是我们需要一个善待努力的环境。到那时,“你做网红,我摆地摊儿,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作者 | 余音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