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月,我军军史上发生一件重要的事情,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了。

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不复存在,代之以华东野战军。耐人寻味的是,华中方面,除了粟裕后来一度担任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其余华中方面的高级领导人,竟然绝大部分都担任副职。

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那么能打,在解放战争初期可以说功劳力压山东野战军,华野成军后,来自华中的叶飞一纵、陶勇四纵、王必成六纵并称华野三大王牌军。为何会出现集体变副职的现象呢?一个两个有蹊跷或可说是偶然,但一群人都这样,就有规律可循了。

一、消失的华中

我们先看看华中方面的高级领导人都有谁。

华中军区成立于1945年10月,这个军区有点先天不足,本身就是因为新四军主体力量北进山东,为领导好剩下的新四军部队,成立了华中军区。

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张爱萍,政委邓子恢,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副参谋长张元寿,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兼),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

频仍_频频是什么意思_频组词

与此同时,原来的华中局(小饶同学担任书记)北上后成立新的华东局,华中成立了新的华中分局。

那时战争频仍,各地的局实际上肩负了政权职能,所以老华中局北上后,华中地区党政大事还得有人管,这个华中分局就是当时的党政领导机关。领导人都有谁呢?

书记邓子恢,副书记谭震林,其他常委分别是,张鼎丞,粟裕,曾山,刘晓。委员就不再列了。

1947年1月成立华野,首先华中军区的番号不复存在了,机关和部队全都并入华东军区和华中野战军。

到1947年11月,随着更健全、更带有政权架构的华中工委的成立,华中分局也撤销了,其成员基本都并入华东局。

华中军区领导人都担任什么职务呢?

华中军区一号是司令员张鼎丞。当然这个司令职务起初中央考虑并不是张鼎丞,而是粟裕。但因为张鼎丞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中当过粟裕的上级,粟裕以年龄、资历等均不如张鼎丞——张生于1898年,比1907年的粟裕大九岁——竭力让出华中军区司令之职,专任野战军司令,张鼎丞遂出任正牌司令。张鼎丞将军也是谦虚有格局之人,在华中军区任上与粟裕等人合作甚好。

但到了华东军区,张鼎丞的名字消失了。

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张云逸,参谋长陈士榘。华东野战军的军事领导也没有张鼎丞,华野司令陈毅,副司令粟裕,后期粟裕代司令,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张震。

张鼎丞去哪了呢?

华中军区番号一撤,张鼎丞的军职随之自然取消——而非有意撤职,这个大家一定要看清楚。张鼎丞以华中分局原常委的身份,加入到华东局成为常委,担任华东局组织部长。此后一直致力于政界和地方工作,再也没担任过军事领导职务。

这个转换可谓大矣,作为红军时期闽西根据地的创始人,居然就此脱离军界,实为我军的一大憾事。1955年新中国大授衔,张鼎丞与很多功勋赫赫的元老一样错失军衔,风云流转,各擅一方,张鼎丞老前辈的风格令人敬仰。

华中军区二号人物邓子恢的命运亦然。邓子恢早年经历、资历非常强大,当过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与新四军超级元老张云逸属平起平座的重量级人物。华东大合并后,邓子恢也卸去大部分军职,专任华东局副书记。要说这个级别也不低,比担任华东局常委兼组织部长的张鼎丞高一点,但不久后就越来越专注于后方工作,在军区副司令张云逸的统一指导下负责华野大军的后勤工作。1948年春,作为中央调陈老总去中原的预热动作,以支援中原局后勤和经济工作为由,调去中原局担任第三书记和中原军区副政委。

从一把手接连转任副职,离开解放战争中核心、第一、最吃重的军事领导岗位,邓子恢的境遇,实非一个谦退和发挥专长所能概括。

二、为何山东居主华中居次?

谭老板作为红军时期备受伟人看重的讲政治老将,在华东的职务也不尽如人意。

华东军区政委小饶同学,副政委是山东根据地的创始元老黎玉同志。谭震林直到1949年6月,才担任了短短三个月副政委。

在华东野战军则是第一副政委,但他这个第一副政委一直没能扶正,也没在陈毅出缺的时候代理过政委之职,陈毅不在,粟裕代司令兼代政委。

频组词_频频是什么意思_频仍

司令部政治部两个部门的任职更是鲜明体现了以山东为主、以华中为副的原则。

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是来自华中野战军的参谋长刘先胜。

政治部主任唐亮,副主任是华中野战军政治部主任钟期光。

从华东局到华东军区,再到华东野战军,这个原则基本适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央采取这一原则呢?其实华中野战军的战功和兵力都不比山东老部队差,论兵力,两家在伯仲之间,论地位,两家各有侧重,并不存在一边倒。

我们先说一段典故。从中一窥当时中央的心态。

1946年下半年,当时山东、华中两方面都面临国民党军全面进攻,山东和华中都打得很难。

这时山东和华中发生了比较大的分歧。

一种意见是围绕到底是保卫华中,主要是巩固苏中七战七捷成果,不轻易把苏中解放区让给国民党,持此议的,主要是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

另一种意见是巩固山东老根据地,持此议者以山东军区老八路军部队为主。

第二种意见中,又派生出两种内部意见。

一是打津浦路和淮北,联结山东和华中,确保南北不断,这是陈老总的意见。不得不说,陈老总之所以能成为三野和新四军当仁不让的代表,被周总理力挺为元帅,其格局之恢弘,整个三野及新四军系统无人能比。

另一意见的代表人物是实际主持山东军区及后来华东军区军事事务的副司令员张云逸,张老资格极深,乃是辛亥革命时投身革命的老一辈,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张老在军事指挥上可能未臻当世一流境界,但老人家老成持重,极重打根基的工作,所以坚持把重心收北收北再收北,以鲁中鲁南为根本之地。

别看他在新四军工作时间极久,可算作新四军的代表人物,但他并没有畛域之见,没有和华中军区那帮老部下、老同事们同气相应,而是把力保鲁中鲁南不失作为第一要紧之事。

山东、华中两大系统三种意见交织到一起,局势好不复杂。双方来往文电数十封,各执己见,互相不能说服。

陈毅当时担心的五内如焚,既要兼顾淮北,又要留兵在鲁中南,还反复往返于华中军区指挥部和山东野战军。

1946年12月宿北战役胜利结束之后,华中方面再次提出南下两淮打国军七十四师,陈毅反复劝说不能奏效。

眼见局势一天天复杂恶化,陈士榘联合政治部主任唐亮向中央发电,直接挑明了说山东和华中再这样分歧下去不行,要求两股野战军迅速北撤,解救鲁南噬脐之祸。

毛主席亲自回电同意陈唐意见,要求陈粟立即转兵北上打鲁南。

这就是著名鲁南电报之争,毛主席定了调,令两个人很尴尬,一个是陈老总,他是陈参座的顶头上司,被越级发电,很是不爽。当然,陈老总并没有太生气,都是为了工作。另一个是谭震林。本来华中都计划好去打张灵甫整编74师,报往日之仇。

转兵向北,华中全军都要随之调整作战方向,肯定尴尬加郁闷。

毛主席电报作了两条指示,概要如下:

1.陈、粟立即集中25个团的兵力打鲁南,确保歼灭马励武整编26师,巩固枣庄、峄城等地。而后向淮北发展。

2.鲁南战役事关全局,保住鲁南,即使苏北各城全部丢失,也有办法恢复。

这相当于给山东、华中之争彻底划上句号,以山东为主,华中为次。

伟人毕竟是伟人,虽然以中央名义强行压制住了分歧,但毛主席并没有一味依靠电报,而是在人事安排上下了功夫。

总体来看,山东方面的意见是比较统一的,打鲁中南也好,打淮北也好,主要目的就是保卫山东老根据地,这与中央的战略定位是相同的,与后来国民党军发动重点进攻的战略构想也是反向重合的,国民党军重点进攻把山东、陕北作为两个目标,足见在敌我双方看来,山东都是极端重要的。

而华中方面,或是囿于畛域,或是有更巧妙的办法可以战胜国民党军,尤其是粟裕的存在,对华中、苏北有难以割舍的情感。这从一定程度上讲合情合理,也不为错。

在我军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只能保守一个战略方向,两相权衡,只能保山东而弃华中。一旦明确了战略重心,那么人事安排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大局,华中军事领导居于副职,多做一些辅助性工作,就不足为奇了。所以从司令员、政委,到副司令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这些要职,到华东之后或是离开军事领导岗位,或是居于副职,以免再次影响战略决议。

需要申明的是,笔者并没有什么阴谋论,这都是大大方方公开决定的。而且说到底,这些当了副职的领导们基本没有耽误进步,只不过没有那么大放异彩罢了。

三、也有逆势上升的华中高人

在中央有意安排下,华中的同志们表现是不一样的。

有的同志比较聪明,大概地认为中央对老新四军有意见,认为他们天高皇帝远习惯了,不听中央招呼,所以有意收拾一下。华中有一个纵队,抗战胜利后北上鲁南,本来在华中还不错,华中方面挑了3个旅集合成一个强师送到山东。罗司令突然脑出血去世后,新上来的纵队司令兼政委自感原来是八路军老部队(黄克诚从115师带来的八路军第二纵队余绪),与山东部队关系较好,与华中方面日渐疏远。

此举从协和诸方关系上自然是极好的,该纵队在山东各纵中如鱼得水,后来七月分兵,该纵打头成立苏北兵团,颇受华东局器重。问题也有,而且不小。华中部队与山东部队打法不统一,华中部队在粟裕领导下善打运动战,战役战术思想非常先进,如果该纵一直留在华中,或者像叶飞纵队一样坚持粟裕式打法,也不会出现战斗力下降的趋势。

山东部队善于攻坚,善于传统打法,由分散的游击战向集中的大兵团作战转变的并不是很快。该纵队试图适应,但缺乏高人指挥,转变的不是很快。再加上该纵又没有特别高明的指挥员,不仅比不过叶飞一纵、陶勇四纵、王必成六纵这些老华中部队。

对比山东老部队,何以祥三纵在陈士榘带领下巩固了善于攻坚的老传统,成为华野头号攻坚之王。八、九两纵在王建安和许世友、聂凤智(接替许上将担任九纵司令)率领下,很快悟透粟裕的先进军事理念,也发展成为战斗力十分剽悍的过硬纵队。新组建的十纵,人少成分新,大多是军区部队,居然在宋时轮调教下变成所谓“排炮不动、必是十纵”的悍勇无比的怪才,当然,每个野战军都会有也必须有这样一支充当肉盾的死扛型部队,一般人也干不了这个。

唯独这个纵队,在攻守两端发展的都不是很好,战斗力居于末流,只能和后来陆续成立的新纵队排排座吃果果。

在比较真功夫真本领的年代里,比聪明不是好办法,唯有拿出真本事才能出人头地。比如粟裕和张震,以及张爱萍。

频组词_频频是什么意思_频仍

粟裕大将天纵神明,乃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笔者笔力有限,就不多说他老人家的光荣往事了,只有无以复加的崇敬仰慕。我们说说张震将军。

张震起点并不高,华中时期也没当上参谋长。但他善于思考善于学习,头脑十分敏锐,虽然没有经过科班训练,对参谋工作有十分深刻的见解,当过很多个层级的参谋长。

华东合并后,张震只在二纵当了副司令员。粟裕发现他的才能后,在1948年春把他调到司令部担任副参谋长,从此开始与粟裕一道谋划华东作战大局。

张震为人谦虚,与粟裕脾气、思考问题的模式很相近,两人愈合作愈融洽,几乎要把陈参座替代掉。从豫东战役到济南战役,再到淮海战役,陈参座外出带部队指挥打仗,张震则与粟裕寸不离,淮海战役的全盘谋划,张震全程参与了粟裕的思考过程。

可以说,淮海战役之胜利,华野作战之辉煌,粟裕大将的功劳如同高山,张震将军的功劳则是高山上中葳蕤繁茂的森林,共同打造了华野大军的不世之功。

至于张爱萍将军,此公缺席了一部分解放战争,但其地位在解放战争后期迅速攀升,这又是另一番大文章,有同好者可私信之,如有可能,我们新开一文说道说道。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