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学校
《爱和风》
朱思语
爱,当爱之锁开了
就很难关住
那爱就像魔鬼
深深地抓住你的心
让你爱吧,爱吧
风,就像梦一样
你想把她抱住
可她还是去了
你看不见她
她却可以穿过你
朱思语是深山苗寨里一所村小的四年级学生。我是他的语文、数学及所有副科老师。他曾这样和我描述他“爱上”一个女孩的过程:“有一天我和朱思英、朱银春去赶场,在石门那里看到一个女孩,我就爱上她了。”后来,他用这首小诗注解了生命中这场诗一般的“爱恋”。
▲ 小不点朱思语
作为孩子们的老师,我相信和朱思语一样,每一个孩子都有天生的诗性。而现实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诗性却被没有诗性的教育磨灭了。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是,在我们这个有着三千年诗教传统的国家里,诗歌的教学与写作几乎销声匿迹了。
我能给大山里的孩子带去什么?
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支教老师。在告别城市去大山苗寨教书前的一段日子里,我常思索一个问题:我能给大山里的孩子带去什么呢?
偶然间,我在网络上看到一段文字,知晓了一位低调的音乐人杨一。他“不务正业”地带着幼儿园小朋友唱诵他谱曲的《桃花源记》。我不认识杨一,也没听过他的作品,却被他做的事所深深吸引。一幅中国水墨画般的场景留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杨一与他的学生,就像深山里的隐者与牧童,在山水间吟唱着《桃花源记》。
这幅画面激荡着我的心,我想:我会弹吉它唱歌,至少可以带大山里的孩子唱古诗文!
于是,我开始在网络在搜索古诗谱曲的作品。听了一些之后,我很失望,没能找到想象中那种旋律朗朗上口、能用音乐诠释古诗意境的作品。
既然找不到,不如自己来。我索性拿起吉它,开始为古诗谱曲,并写下一段文字以表决心:
上课时唱,下课时也唱,清晨唱,日落唱,悲伤时唱,欢乐时也唱,一群人唱,一个人也唱……唱到孩子们长大,唱到他们被爱得着。
我的诗教,就这么有了个诗意的开端。
▲ 孩子们在玩耍
爱上古诗词的孩子
支教生涯第一个学期,孩子们唱古诗的声音响彻整个山间。
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的孩子,我教他们唱袁枚的冷门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带着孩子们边唱边体会苔花虽小却有价值。三四年级的孩子,在春暖花开蜜蜂忙碌的季节里,我们一起学唱罗隐的《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高年级的孩子情感稍稍成熟,我们就一起唱宋词,辛弃疾的《青玉案》苏轼的《江城子》成为他们的心头爱。
▲ 孩子们最爱演唱苏轼的《江城子》
第一个学期结束,各个年级的孩子们学唱了不少古诗。一些有趣的画面发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放学后留在教室里值日的孩子,一边扫地一边高声唱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些高年级的孩子到我的家找我说:“老师,你可不可以教我们唱一年级学的那首古诗啊?”中午排队打饭的孩子突然高歌:“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看着孩子们欢乐唱诗的劲,我心里乐乐的。有次上语文课,学到一首古诗,孩子们期待着我能带他们一起歌唱,可是我还没把曲谱出来,无法教唱,他们一脸失望。孩子们对诗歌的兴趣弥漫着整个校园,我知道,他们是真的爱上了诗歌。
孩子们对诗歌的喜爱,催促着我将诗歌教学系统化。由于自身语文底子不够,为预备新学期的诗教课,半路出家的我开始疯狂翻书查资料,只为解决三个问题:为什么要教诗?教什么诗?怎么教?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上海交大附小的丁慈矿老师与作家冉云飞的教育理念影响了我。
▲ 孩子们演唱《悯农》二首
为什么要教诗?
丁慈矿老师在他的诗教讲台上,实践着当代教育家王尚文关于语文情趣的定义:“语文情趣是读写听说实践的原动力……语文情趣基于爱美的天性,是形成于后天的对语文之美的爱好和追求。”
丁慈矿在《情趣是怎样炼成的——我的“每周一诗”教学探索》一文中写道:“九年来,‘每周一诗’的教学实践,逐渐验证了王老师对‘语文情趣’的定义。我和孩子一起感受到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的情趣,并从这一语文情趣中获得了无穷的快乐!”
我恍然大悟,直觉告诉我,好的诗教可以启蒙孩子对语文的情感与热爱,这不正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吗?而冉云飞引用顾随那句“学古诗文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则明确了我教诗的态度。
两位教育家的理念启发了我——透过诗歌教育,引导孩子成为一个热爱语文的、有情趣的现代人。
▲ 孩子们在教室外
教什么诗?
我教授诗歌的类别与目的有三:以品格诗育人;用古诗词让孩子体会古人的情感与意境;以现代诗激发孩子的童真与想象力。
选诗的标准很简单,打动过我的,或者我觉得有趣的诗,我教得才有味,孩子学得才有致。
我所带的班级,每天的晨读以低头闭眼背诵《晨诗》《懒惰人啊》开始。《晨诗》提醒孩子们每一天都是新的,昨天已经过去,我们又一次地面对太阳,为此献上感恩,并立志全力以赴对待学习和工作。懒惰与不认真是孩子们的天敌,于是我节选以色列最具智慧的国王所罗门教导儿子的箴言《懒惰人啊》,透过诗歌提醒我们做个勤力的人。育人在先,教书在后。每周一首品格诗,鼓励孩子学习认真、勤力、诚实、爱人如己。
古诗词的选择从好玩出发,从趣味诗入手,由浅显的诗开始。苗寨里家家户户养鸡,于是我教孩子们袁枚的《鸡》:“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之。”学了此诗之后,孩子们乐呵呵地彼此对谈:和鸡相处要小心,千万别让鸡看到你留着口水吃鸡的样子!寨子里常常有醉汉酒后闹笑话,我则应景的教他们《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则全无是处。昨夜醉倒松边,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学完读完两人一组演一遍,全班乐开了锅,人人把把辛弃疾当哥们儿,亲切地称之为“老辛”。
▲ 孩子们表演《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
除了趣味,我还会按主题教学。春天一起歌颂“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布谷声响彻山谷的时候,教孩子们“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夏日闷热难当,则教孩子们“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为课堂增添一些凉风与惬意。冬日白雪飘零、寒风刺骨,我们则一起高歌“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感受“风雪夜归人”的孤独与凄冷。
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铃的诗句,对我而言,有一种奇妙的吸引力,可以带领我去观察和感受大自然,诗句里拟人修辞的运用让我顿时置身奇幻的童话世界。所以,我乐意教孩子们金子美铃。“上层的雪很冷吧。冰冷的月亮照着它。下层的雪很重吧。上百的人压着它。中间的雪很孤单吧。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孩子们读这些诗时的眼神,闪烁着幻想的光,嘴角泛着微笑,作诗的心蠢蠢欲动。
▲ 孩子们在打扫操场
如何教诗?
在我的班级里,我效法丁慈矿老师的方法展开“每周一诗”课堂。与他不同的是,我会在每周一首古诗词的基础上,增加一首品格诗和一首现代诗。
周一晨读课公布选诗,我认真、工整地将诗抄写在黑板上,孩子们效仿我认真、工整地抄写在诗歌本里。之后我开始带他们把音读准,先是带读,接着同桌互读。接着,将诗歌的背景化作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并不过多解释诗的含义。最后带孩子们反复唱古诗(现代诗和品格诗只读不唱)。晨读、午读每日重复,一个星期下来,孩子们把诗歌读得滚瓜烂熟了,故事烂熟于心,含义便能慢慢体会到了。
一年下来,每个孩子能积累一百多首诗,这成了他们巨大的写作资源库。有了它,诗歌自然流露在每天的“童书”(即孩子们的日记)里。题材各异、内容稀奇古怪的诗歌层出不穷。
孩子们爱写,我就在考试的写作题里增加了诗歌写作。在一次的“每周一诗”时,我带孩子们读金子美铃:“碧蓝的天空的深处有无数的星星,它们就像沉在海底的小石子,天黑之前,看不见踪影。即使看不见,它们也存在着,看不见的东西,也是存在的呀。”根据这首诗,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写作题:想想还有什么东西“即使看不见,它们也是存在着”的?写一首诗。
朱思语就是在那次考试中完成了诗作《爱和风》。下面是另一个孩子梁越梅的诗。
《蒲公英的精灵》
梁越梅
飘落的蒲公英种子
每一颗都会生长
风儿呼唤它的时候
它就随风而去
种子飞散在天空
飞到每一个角落
让孤独的角落长出蒲公英
角落就不孤独了
那金闪闪的蒲公英花
在那角落里
得到了尊严
梁越梅是班上情感最细腻的女生,文字出色,歌声也很动听。她有点胆小,每次被点名回答问题时,要扭捏半天才羞涩地开口。如果要她在音乐家和作家之间做个选择,她会选前者,那是她在“童书”里透露的:我要成为一个歌手,用歌声让受伤的心温暖。
▲ 梁越梅
回首两年的支教生涯,孩子们爱上诗歌、爱上语文,让我快乐。他们在写作里的成长,让我欢喜。我陪着他们读读、写写、唱唱,孕育他们诗性成长的土壤,不过是那一点陪伴与爱。
作为这些信手拈来、七步成诗的孩子们的老师,我想说的是,由始至终,我从未教过他们如何写诗。
▲ 与孩子们的合照
× × ×
我曾对孩子们说,有一天他们的作品出版了,那就是他们的小学毕业证书。书做成了,名字叫《乌蒙山里的桃花源》,由中信出版社策划推出。书里有这些孩子的作文、日记和诗歌,也有我们作为老师的“点评”。说是点评,更多其实只是记录下背后的故事。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