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墨楼丁酉造像讲习班于2017年2月27日晚开课,上半年以《始平公造像记》为学习课题,共十六课时。至本周已完成笔画线条技法学习,历时十周。来自全国各地共38名学员通过现实和微信课堂参加了学习。现将学习情况作一汇总发表,以求诸位方家批评指正。
课程提要
《始平公造像记》概述
《始平公造像记》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代表之作,是方笔之极轨。在笔画线条表现上,线形的“方”和“宽”,线质的“宽薄”和“光”是它的最基本的特征,当然这个概念无法与以往的书法概念有所衔接。但它却是造像线条最直观的表现。有什么样的线条必然产生什么样的结构造型,因为线条的方、宽、光,使得《始》的造型并没有看似“险象环生”,在端重和沉稳中并不呆板,它的部件组织的均衡性,重心的险中求稳,空白的方圆和疏密都做的高度合理性和艺术性。至于它的章法布局,更是匠心独运,巧夺天工。首先是它的阳文镌刻,这是罕见的胆魄。其二是粗犷的界格。正因有此界格,才使每一个锋芒毕露的结构之间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其三是在一个纵成行横成列的界格中,每个结构并不是居中而处,而是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作上下左右九个方位的位移。
看似憨厚呆板的《始平公》其实是大智若愚的智者。
学员名单
现实课堂:苏必智、曹飞、季淑忠、金丽芬、黄蔓、林丹青、吴鸥靖、邵卫峰,张晓帆、林伊、陈红雷、陈安娜、陈增童、姜夏笙、吴海清、张鲁琴、陈佳佳、陈建引、高建、余兵、黄小艺、曾韩丹、陈光来、余知航、
微信课堂:徐福保(湖南岳阳)、苏螗尹(北京)、文斌(山西临汾)、陈松(四川成都)、许旺(福建三明)、王保丰(山西晋城)、黄佳佳(温州)、陈国权(温州)、徐真(宁波)、徐苏明(江苏徐州)、龙玉妮(重庆)、王连军(河北保定)、苏中(广西南宁)、王盛志(深圳)。
课堂照片
答疑释惑
1、文斌问一:有人说魏碑书体天真烂漫,率性而为,工匠们刻字时可能因为石头的因素改变字的点画结构,是不是在每块碑刻中都有艺术化不是很强的字?我们有必要在练习时写的都那么像吗?
答:魏碑是汉字隶变为楷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楷书和成熟的唐楷相比,显的幼稚(当然是以唐楷的审美观为标准的人认为)。当然也可以说是天真烂漫,但说是率性而为,这个有点武断。我们所看的魏碑,也就是石刻,就石头本身而言,摩崖和造像书法刻在比较糙的石面上,而墓志和碑榜的石面基本上是很光滑的。摩崖和造像的石面较糙,但也不会因此影响字的点画结构。工匠更不会去改造,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工匠基本上不识字。而且书家直接在石上书丹。这个改造无从说起。北魏时期的石刻成千上万,浩如烟海,流传至今成为我们学习经典都是经过历史的筛选。当然有很大一部分是一般的甚至“书刻俱劣”。这其中也有审美观的立场也决定你所面对的碑帖的艺术性。临帖要经历入帖—出帖—入帖的三个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入帖是写像,出帖是写不像,再入帖是似是而非。初学先入帖写像,写不像不是临摹而是抄书。
文斌问二:学习书法,选好一种范本要长期写,甚至写一辈子,以此为自己一生书法的骨干,此外再兼收并蓄其他作品的好处,用来丰富这一种。但不能仅注目于碑帖,殷周铜器、秦权量诏板、汉砖石瓦当文字皆宜究心取法。林老师怎么看这个观点?我们今后是否也应该以《始平公造像》为骨干,兼收并蓄?
答:这个观点看似正确,但有一定的历史局限。古时,普通人很难有一本很好的字帖,能有一本上好的范本,基本上也就无从选择,反而使之从一而终,以一生的面对写出自己的经典。这些例子很多。但我们所处的这个信息时代,能看到历史上所有流传下来的碑拓墨迹。所有的书法经典以最真实的面貌放在你的面前,你还能保持从一而终的定力?况且,书法从书写的实用性走到了书法的艺术性。从一而终的单调你如何能够接受?但后面又说殷周铜器、秦权量诏板、汉砖石瓦当文字可以取法,此说已经站不住脚。有人以此方式成功,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对于我们的学习,《始平公》只是作为魏碑入门的启动法帖,你可以把它作为将来的主攻方向,但现阶段只是给我们提供方笔技法的汲取和新碑学概念的初步建立。
2 .螗尹 :关于造像以形生法,现阶段是必须临的越像越好呢还是大概像就行?
答:以形生法不仅仅只针对造像,它针对整体魏碑的学习,当然以后可以延伸至整体书法。以形生法、法随形生是陈振濂教授在新碑学教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提出的背景是“反书写性”。因为魏碑的笔画线条的不确定和不固定,所以,它没有固定的笔法,没有固定的笔法意味着它就没有书写性。但如果没有固定的笔法也给我们如何临习魏碑产生了困惑。陈教授故提出“以形生法、法随形生”概念,意思是指以字帖的真实字迹为依据,根据字帖的线形生发出书写的技法;这个技法是每一个学习者自己的笔法,而且是独一无二。对于临帖的像与不像,前面已经说明。不再重复。
3.福保:由于魏碑刻之前是先打稿纸,刻上碑以后多少有些走样,所以我们临习过程中透过刀锋看笔鋒,悟笔法是不是比写成刀凿斧削的样子更好一些?更符合毛笔运动规律一些?
答:不能以现代的方式来推断古人的做法。北魏石刻是否先打草稿,但如何将这个草稿复制到石面之上?古代石刻没有纸稿,直接书丹于石。从石刻线条看笔锋,这只是一个臆测。倒不如直接从拓片留下的字迹(刀锋)来的真实。就艺术而言,强烈的个人风格是每个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如果,我们还是按着一贯的思维方式学习,也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
4、苏中:老师在讲技法要点时,强调行笔要侧锋平刷,才能使线条“宽薄”。我的问题是线条为什么要宽薄呢?是因为用中锋行笔只能写出“粗壮”而不能写出“宽薄”而退求之,还是从艺术的角度看宽薄的线条比粗壮的线条更能体现始平公的美学特质?
答:每一个经典的法帖都会有自己强烈的艺术个性。宽薄是《始平公》最为明显的艺术表现,我们的技法动作都要围绕这个艺术特征而展开。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否则,就是南辕北辙、谬以千里。
5.陈松:魏碑艺术化视角下,如何看待添笔、复笔?在处理好线条形与质后,如何让结构更开张,更具气象?单字在界格中的挪动有何通用的美学规律和原则可循?有时候在书写过程中为了线形感觉像画画一样,请问这是一个过程还是这本身也没关系呢?
答:添笔和复笔其实不是问题,书写过程中的不到位再所难免,补一笔也很正常,没必要上升到对和错的定位。后面两个问题有点超前,一个是结构方面问题,一个是章法方面的问题。到时先按课程做练习。在练习中会得到一定解答。
关于练习中的技法,初学阶段很生疏,感觉有点描这很正常,一旦熟练以后,就是书写,只是这种书写和别人的书写不一样。和别人不一样,别人才觉得你与众不同。
6、连军:当下有一种声音提倡一家一碑一帖,我们在通过造像、摩崖、墓志、碑榜4个阶段的系统学习之后,在碑学范畴将以哪家的面目出现?各取所好吗?
答:关于一家一碑一帖的问题,前面讲过。不再重复。镌墨楼的课程的四个系统十二个碑帖学习的设计,第一个目的是让大家有一个大的技法跨度,能表现任何难度的书法的艺术特征;第二个目的是让大家有一个书法概念的框架,对于任何书法的学习都有能力找到步骤和方向。有了超强的技术能力和思想能力,以后怎么做还用我说吗?
7、红雷:关于用笔,切笔后侧笔平刷的方法,是首次接触,平刷感觉靠多墨推进但由于是侧锋墨注入纸面容易接济不上,个人以前习惯是切入侧笔转中锋,写出的笔画中段更饱满浑厚?另外笔画的四个角为追求方意有时是否太造作?笔画在推进过程中,是否要把锋顶住比顺笔拖过去更好?
答:太具体的技法问题,我们在上课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8、保丰:林老师,字写完后在桌上看还好,但一挂起来就感觉在结构上有很多问题。请问需要加强哪方面训练呢?
答:好字怕大、怕挂。这很正常,挂起来等于字立起来,如果结构不好,说明字结构不稳,站不住脚。前面的十课,我们重点是笔画线条的技法练习。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把线条写好就算符合要求。接下去的三次课,我们的重点是结构造型,就是针对字站不起来的问题。这个阶段,目标重点是结构,但线条也会有要求,线条是筋骨,筋骨不强,字同样立不起来。
9、许旺:林老师,在学习始平公的过程中追求斧凿之迹,强调线条的宽薄,感觉现阶段“做”字的成分多,是否会因此失了厚重,少了灵动?
答:熟练以后就没有“做”的感觉,熟能生巧。厚重并不是《始平公》的艺术特征,这个阶段不需要厚重,而且既要做到“厚重”又要做到“灵动”,是乎是一个悖论。一直以来,大家只是强调了魏碑的雄强和厚重。如果我们把魏碑的四个系列学过一遍,这个观念肯定能得到更新。
10、盛志:镌墨楼魏碑课程的造像、摩崖、墓志和碑榜四个魏碑书法体系,其学习顺序是如何确定的?相互关联性如何?比如造像课程没学好对摩崖学习有没有影响?
答:镌墨楼课程设置分别是,造像、墓志、摩崖、碑榜。每个系列学习一年,每个系列要学习三个碑帖。这个课程设置主要依据是:造像是方笔极致的线条,而魏碑最突出的特点是方,而且方笔技法是书法爱好者最为缺乏的技法。以此为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技法准备,墓志也是以方笔为特征,但线条丰富性在增加,把此放在第二个阶段,是为了丰富和深入方笔的技法。摩崖是魏碑中的圆笔线条,我们有方笔技术还不够,还要有从方笔极端到圆笔极端的技法跨度。有了方和圆的技法,碑榜以宽厚为主的线条是方和圆的综合表现。大概的设想是这样,至于造像和摩崖的相互影响,它们的关系是方和圆的关系。这两者的影响是矛盾和对立。
对于大家的问题,虽然一一作了解答,但有的疑惑可能还没有解开,因为书法学习是一辈子的功夫。解决的这个问题,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是成长的烦恼,也是进步必须经历的痛楚。
学员作业(选登)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