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国学
摘要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是中国道德哲学的思想动力。《易经》更是儒家经典《论语》的灵魂。所以,讲解论语,不能脱离《易经》。
同西方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相比,国学经典在结构上更加完善、时间和空间上不存在二律背反的内部矛盾、因果(逻辑)上具有充分的统辖性。借助《易经》,我们可以发现,《论语》是一部道法自然的纯粹理性哲学。
《论语》中的论断,不是简单的经验教条,而是以《易经》作为形而上学的理论工具推演而出的结论,因此具有普遍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如同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一样,《易经》作为《论语》等国学经典的精、气、神,其精甚真,信而有物;其气宣畅,明于权变;其神入化,足以知来。
——钱凤仪
13
●●●
新概念《论语》-13
夕死可矣
朝闻道
【论语原文】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活在世上,明白了人世间的道理,留给后人,然后死去,就是有价值的一生,不枉在世上活过一回,这就是人生在世的意义。
《易经》释义与论证
《道德经》云“出生入死”,与孔子的这句话隐含的意义是相同的。出生,是《无妄》卦之象,《无妄》卦下震上乾,《震》为“出”,《乾》为“生”,《无妄》卦终变为《升》,《升》卦下巽上坤,《巽》为“入”,《坤》为“死”,综合一起就是“出生入死”。但《震》也为“朝”,为“声”,为“闻”,《乾》为“道”,《巽》为入,为“夕”,《坤》为“死”,综合一起,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无妄》卦象曰:治历明时,《升》卦象曰:积小以高大。《升》卦之后是《困》卦,《困》卦象曰:“泽中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人有生必然有死,但积累的经验和通晓道义可以代代相传,使得人类逐渐走向文明。《无妄》而后《颐》。前辈的经验教训,有益于颐养后辈。17·2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论语·泰伯第八》: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人只有具备了超越生死的境界,才能做到这样。
《论语·雍也篇第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史记·孔子世家》:“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 《系辞·下》:“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颜回的言行,超越了生死,所以孔子在此《论语》和《系辞》都对颜回赞不绝口。
【综合点评】
一个人的最大欲望不过是求生,贪生,一个人最惧怕的不过是死。但司马迁指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能超越生死,他的德行就会日渐高尚。岳飞说“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阐释了他作为一个民族英雄的高尚德行准则。人民军队中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他们的境界超越了生死,体现了军人的高尚品德。我们的国歌“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不惧怕生死的意志,体现了孔子在这里倡导的舍生取义的儒家柔中有刚的精神。
《道德经哲学原理》 钱凤仪编著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