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事 游安徽
成语典故带你游安徽
千百年来,提到水,都绕不开那个家喻户晓的治水英雄“大禹”。他是华夏民族千古传颂的英雄;他带领人民治理水患的功绩与山河同在;他传奇的治水故事被一代代人流传,成为不朽的民族精神。
上古时期,大地上洪水肆虐,灾害频频,许多人只能背井离乡。当时首领尧派鲧治水九年皆以失败而告终。舜继位后,任命鲧的儿子禹承袭父业,继续治理洪水。接下来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历史典故也出于此处。
为了治水,大禹曾经三次经过家门没有进去。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降临的哇哇哭声。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便走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十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患未除,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至今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仍被传为美谈,为世人所赞颂。
经过十三载的艰苦努力,洪水终于被制服。老百姓为称赞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为“大禹”。后来,大禹也因此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文献记载,成为首领后的大禹会诸侯于涂山。蚌埠市博物馆馆长陈新宇介绍说:
在我们蚌埠市西郊禹会区马城镇禹会村,有一座禹会村遗址。它又名禹墟,位于涂山南麓,是当年“禹会诸侯”之地。分布范围自淮河东岸至大堤以东,呈南北长条分布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是一处较大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
被众人认为是传说的历史故事是如何照进现实的呢?蚌埠的禹会村遗址又因何被认为是“禹会诸侯”之地呢?蚌埠市博物馆馆长陈新宇介绍道:
禹墟的称谓在北魏时郦道元的《水经注》的“禹墟在(涂)山西南”中得到确指。而禹会村遗址位于蚌埠市西郊淮河岸边,东邻天河,北依涂山,二者相吻合。
禹会村的名字正是得名于大禹涂山之会,村名在《汉书》中就有过记载,一直延续至今。1981年蚌埠市博物馆发现禹会村有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址,这处遗址从淮河东岸大堤下一直延续到村中,后经考古钻探得知整个遗址区规模至少有100万平方米。
蚌埠的这座小小村庄,随着一件件陶器、磨石、兽骨的出土,开始见诸于媒体报道。考古学家们也都纷纷慕名而来,也正因考古学家们的探索,禹会村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那些模糊的记忆也逐渐清晰,历史的真相显露在我们面前。
起初在发掘禹会村遗址时,当地村民的介绍说“这里原是一处高两三米的大土包,当地人称“禹城岗”、“禹会古台”、或“跑马岭”。很多年前,当地农民经常在庄稼地里,发现各种各样的陶片,上面还有着看不懂的纹饰。
1980年前后,禹会村遗址在全国文物大普查中被首次发现,并确认遗址为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时期遗址。2001年禹会村遗址被蚌埠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对遗址进行实地勘探和钻探工作。此外,禹会村考古发掘项目也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说:
这处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和文献中记载的重大历史事件即“禹会诸侯”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社科院对遗址进行了五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根据遗址中出土的遗迹现象和遗物特征,都与大禹会诸侯事件相吻合。
我可以大胆的说,文献中对《禹会诸侯》事件的记载并非虚构,民间传说,也并非无源之水。禹会村遗址就是四千年前大禹会诸侯的地方,这也是学术界给予的定论。
禹会村遗址的发现,使《左传》中所提到的“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有了考古支撑。它的发现同样也使沉睡在4000多年前的祭祀台重见天日。更使“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历史故事有了文物史实依据,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人民的深深责任感。
发生在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令人震撼和感佩!这是中华民族祖先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智慧与力量!也是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欢迎您有机会来到安徽蚌埠涂山,感受4000多年前的文明印记和文化力量。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