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士人士族大多循德行道,或执道以为物,或执道以为有,或执道以为无,以至于人为割裂自然,让自身陷入天地错位、阴阳倒置的幻觉之中,由此在认知上出现了“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的情况。这些人又或从自身的视角来遂行小德小道,又或不知造化弄人的奇妙境界而大肆嘲笑天地自然。因此,老子用自身对大道的感悟语言告知世人,什么才是没有被割裂肢解的大道本真。
第四十一章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货且成。】
老子说:上等资质的士人听说了大道,就按照所听说之法勤奋修行,以求获得道之德行;中等资质的士人听说了大道,以为道或许存在或许不存在,因此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让自己与大道保持一种不置可否的若即若离关系,以求获得中立之身;下等之士听说了大道,放声哈哈大笑,认为大道的神奇造化纯属子虚乌有。世上若没有这种下等之士嘲笑讥笑的声音,就无法体现大道的存在,充分表达大道在世人心目中的现实表现了。【注:士人一族将人分成了上中下的不同资质,这种三六九等的等差之分,实则已经误解了道之本体和人之本质。而由此理解而产生的认知大道、对待大道的不同应对态度,更是让自身发生了错位且对立于大道了。因为这些士人大都不能领悟人与大道始终自在一体,且大道从不远人,也无等差之别的道理。有的人以为可通过自身的努力修行便可把握大道精义,实际上已经让自身用后天的行为来取代先天秉赋了;这不是回归本真,而是让自身走得更远了。有的人试图以若即若离的态度应对大道而独善其身,实际上已经走入了以自身意志为转移的悖道迷途。有的人以井底之蛙的心态和以管窥天、以锥指地的行为来看待大道,并由此而肆意嘲讽自然造化的天然神奇;当然,这种心态和庄子所称的蜩鸠之笑并无二致。虽然大道对这些士人士族的所为从来不会有什么特别的表示,不过是以自然的方式给予自然应对而已,即所谓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
所以,老子为世人述说了居于有无意念中的大道形象。老子说:明媚亮丽之道又好象暗昧无光,前行之道又好象后退不前,平实宽广之道又好象曲折而弯绕。【注:混沌一体的大道,实则完全弥合了时空,混同了一切,超越了人的一切外在观感,当然也将一切事物的对立面联结成自在转化的统一体了。】
老子又说:至上之德虚怀若谷,空虚宁静,广大包容;宽广无边、无所不在的德行,又好像不足于承受承担;刚健强悍之德如同难于立足而要苟且偷生;纯真质朴的品德如同在不断改变而显得污浊不堪。【注:如以世人所说之德体而言,一切的德体也都是所有对立面的统一。任何大德都无从单独存在,如同有无共体,必然相互依存。因为人们的循道之德必然也是无从割裂的统一体。】
老子接着说:自然大道所显露的洁白无暇如同污垢般漆黑乌暗,所显露的方正正直如同没有任何折线棱角,所显露的器物之用如同难于成型而无所可用,所显露的宇空之音好像静寂无声而难觅回响,所显露的道体似乎从来就根本没有形象。【注:其实大道已经包含了一切,又超越了一切。所以,天地时空、六合内外、正面反面等,任何一切都和大道融合一体,可以理解为全都为大道所造就,又为其所化解。而正是大道元气不在的变动不居,让一切事物都由此而自在转化。】
因此,老子在本章的最后总结说:大道神秘微妙,归隐在无名之中。因为大道,善于造化天地万物而慷慨施予,又能不偏不倚、铁面无私地让万物回归本源时空,以此成就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循环往复过程。【注:大道的属性和功用,尽在其自然造化中。一切都源于其自发自然自在,并非人们可以自行取舍,且其作用始终如一。】
注:文中插图系平台提供,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