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温州博物馆与温州市图书馆曾经是一家!
1952年12月,温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改组成立,列为政府工作部门,并任命刘景晨为主任,梅冷生、方介堪为副主任。梅、刘两先生在前后主持文管会工作期间,接受捐赠或征集到一大批珍贵文物,为温州博物馆建立奠定了基础。后来我们在整理馆藏书画、文献藏品时,发现朱铎民的书画藏品,孙诒让、黄绍箕等的书信、文稿,以及章太炎、马一浮、于右任、黄宾虹、张宗祥等的书画作品都来自图书馆移交。而杨青、杨逢春、李思程的文稿等,也是通过梅先生转入博物馆。令人感动的是梅先生还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方洁竹雕笔筒《紫气东来》也捐给博物馆。
而当我1974年5月分配到温州市文管会工作时,报到那天才知道,市文管会、博物馆与图书馆于1969年3月又并为一家了,名称为市文化系统革委会图书文物组。这样一来,我经常与图书馆同志一起学习时事政治,参加公益活动。在工作之余,我偶尔也到借书处,帮助管理人员为读者还书、借书;有时到采编组,看看这一堆书是如何釆编、制卡的。这里的老同志对我很关心,看我平时爱看书,时常会把新书、好书留给我借用。这段时间并不长,但为我的知识储备打下了良好基础。
郁宗鉴先生知识渊博,是位受人尊敬的老先生,我几次想找他讨教,都没有合适的机会。一天,他突然找我帮忙:几箱古旧书籍要从石坦巷藏书处搬到沧河巷古籍部。我一口答应。第二天起了个大早,来到石坦巷藏书处,看到门口已停了辆小板车。我快步走进藏书间,只见郁先生已在里面整理,我马上过去帮他整理打包。他却小心翼翼地拿出手套让我戴上,并神秘地说:这是最后一批古旧藏书从这里起运,现已捆扎包装好了,搬的时候要轻拿轻放,运输途中要保持车的前后、左右平衡,保证万无一失。我请郁先生放心,我一定会加倍小心的。当我开始搬书时,他又拦住我说:现在是早高峰,路上会堵车。他让我先盘点,并编好顺序号。他还告诉我,温州古籍数量在全省排得上号,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书籍,对研究地区历史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再三叮嘱我保护古籍与保护文物同等重要,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当时我听了也不是全部明白,但保护古籍文物的使命却牢牢记在心中。
1979年3月,温州市文管会、博物馆、图书馆正式分开,各自恢复行政建制。当时文管会、古籍部办公地址都设在沧河巷24号,我们在一进,他们在二进。这里值班人员只有一位大妈,我们称她为“张师母”。她负责信件收发、提供茶水、打扫卫生和治安管理。这院子被她管理得井井有条,前后近二十年,太不容易了。古籍部有阮延陵、李均、张宪文、陈声远、潘猛补先后在此供职,我们彼此尊重,互相交流,相处融洽。我偶尔也在这里翻翻书、聊聊天,有时我还向他们请教出书的事、版本知识方面的问题。
1980年,省文管会拨款维修文天祥祠,为了便于观众理解,我们以纪念馆的名义着手编印《文天祥诗词楹联碑记注解》,先请张宪文先生详加注解出过油印本,后又扩充内容,复请胡珠生先生订补。这小册子刊印后,社会反响很好,我也有收获的喜悦。张宪文先生早年与家父金达明供职于工商联,他的学识广博、书法不凡,我常有耳闻。二十年后第一次与他直接接触,他的和气与健谈,使我倍感亲切。他对注释的内容、出处,都做得仔细、专业,又通俗易懂。还时常给我讲这些诗词、楹联和碑文的注解、读法与断句,或是这些名家的故事。日后,我写的谯楼、白象塔、池上楼等碑文,都请他过目修改。一次次聆听,一次次接受教诲,至今记忆犹新。
二
在同一屋檐下,古籍芳香的熏陶,使我慢慢对古籍版本产生兴趣。1985年,我们整理温州白象塔出土文物,发现一件北宋佛经残页。该经字迹轻微凹隐,墨色浓淡不一,字体大小悬殊,并出现漏字、倒字,颇具活字印刷特征。在得到胡珠生、张宪文两位先生的肯定后,我们将发现写成论文《早期活字印刷术的实物见证》,刊发在《文物》1987年第五期上,迅即引起国内外关注。《浙江七千年》大型图集也以显著版面刊登大幅实物照片,介绍其价值。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名誉馆长、李约瑟《中国科技史》大系中《造纸和印刷》一书的作者钱存训博士,对此十分关注,多次来信了解情况,并在美国、英国、中国台北国际会议上作了评介,他说:“你们初步鉴定为北宋之说应加肯定”,“如推测这一佛经是毕昇制作的胶泥活字所印,也极可能”。
王肇文编的《古籍宋元刻工姓名索引》
1995年在全省文物工作会议上,我得知省博物馆藏有一件锡雕印刷版,是1957年杭州疏浚西湖时出土的。在年代鉴定上,有五代、北宋、南宋说。我很感兴趣,便与汪济英馆长联系。他立即请韩经世先生帮助拓印。当我收到拓片时,被他们的工作态度所感动。这是两张拓裱完整的作品,不仅字样清晰,而且右下角还有拓片人韩经世的印章。该锡版纵27.5厘米,宽16.5厘米。长方形,周边平栏,正反两面雕有阳文楷体字,写刻俱精,疏朗有致。所雕内容一面为《太圆满陀罗尼神咒秽迹直言》,另一面为《不空罗索毗庐遮那佛大灌顶光直言》。值得庆幸的是,这版上有阴刻“胡彦”两字,为刻工姓名,而落款“丙午八月八日募缘置”,则为断代的确切依据。于是我到处在古籍中寻找刻工“胡彦”的名字,一直没有满意的结果。图书馆潘猛补先生知道后为我提供线索,省图书馆有位先生雕版刻工多年,并有油印本刊出。我马上托人与这位先生联系,过了一年多,我才在温州新华书店单位订购的书架上找到这本书,《古籍宋元刻工姓名索引》,由王擎文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经查刻工胡彦曾参与《欧阳文忠公集》《帝王经世图谱》和《清波杂志》三部书的雕刻,时间为公元1190一1196年间,由此断定该锡雕版为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所作。文章在《东方博物》1997年创刊号发表。钱存训先生来信认为:“大作《现存最早的锡雕印刷版》考订周详,对版中刻工胡彦之名,考定丙午为一一八六,当系定论,确为现存稀见实物。”
温州博物馆藏北宋版画《蚕母》
1994年6月,我们在整理温州国安寺石塔内藏文物时,发现一件彩色版画《蚕母》。版画高、宽约20厘米,画面较为完整地反映北宋时期蚕神的形象和蚕茧丰收的情景,且年代确切,并有“蚕母”两字,应该说是一重要发现。经初步梳理,我们提出:该作品是否为最早的蚕母形象,是否为套色版画。因此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系,第二天他们就派两位专家(一位是付传仁先生,另一位就是现任馆长、全国著名丝绸史专家赵丰),冒着酷暑高温,正午赶到温州文管会。我们选择一处凉快通风的地方——古籍部楼下外廊,摆个小桌围在一起吃了几道温州菜,赵丰先生连声说好吃。午餐后两位专家看到《蚕母》版画十分惊讶,同声认为是重大发现,希望我们做进一步考证。依据图书馆、博物馆图书室提供的资料,我们分析考证,“蚕母”作为艺术形象留下来的尚不多见,早期的仅见宋代巨鹿遗址出土的人物雕版,上面隐约看出“三姑置蚕大吉”六字,“疑是宋代民间供奉蚕神神像雕版” 。于是我们写了《温州发现蚕母套色版画》,在《文物》1995年第五期发表。该期卷首语认为:“这套彩色版画非但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一件,而且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蚕母形象作品。”
三
2001年5月,钱兴中市长主持召开座谈会,共商地方文献编纂事宜。接着市政府成立《温州文献丛书》整理出版委员会,投入200万元,系统抢救整理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温州地方文献。由温州博物馆资深专家、著名地方史学者胡珠生先生担任主编,温师院编审、古典文学专家陈增杰先生担任副主编,选调卢礼阳先生为专职编辑,负责日常工作的正是图书馆。9日1日,我有幸参加丛书第一次约稿协议签订会,承担《温州历代碑刻集》整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博物馆、图书馆的同志不厌其烦、积极主动配合,协助辑录碑刻文献、点校碑刻文字等。2002年11日29日下午,举行《温州文献丛书》首发式,第一辑《太平天国时期温州史料汇编》《温州历代碑刻集》头两部正式与读者见面。我在会上介绍了碑刻整理情况,对胡珠生先生的悉心指导,并无私提供部分手录资料,以及温州博物馆、温州图书馆的全力支持,表示感谢!那天适逢我的生日,亲朋好友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问候和祝贺,可谓双喜临门。
每个人的生日,最要感谢的是自己母亲。第二天一大早,我带上两本新书去看望她,她高兴地接过书,边翻边说:“你写的书,我可要细细看!好几个月你都没给我送书了,是不是工作太忙了?”我母亲陈曼珍,出身温州城区东门陈氏大户人家,平时爱好看书,尤其喜欢古典名著和历史类小说。我参加工作后,从图书馆借来给她阅读的书,足有一百本。
《温州历代碑刻集》的发行引起同行与读者的关注,温州博物馆多次购买,以供文博单位的索求。胡珠生先生自掏腰包购买六册,赠送给北京何龄修等先生;卢礼阳先生也自费购买两册,赠送给同学、朋友。值得一提的是,三年前的一天傍晚,我到延生堂准备买感冒药时,遇见一位坐堂的老中医。我就去挂了一个号,请他把把脉。他在开处方时说,您的《温州历代碑刻集》我读了好几遍,后托人买了一本,时而翻翻,颇有收获。在聊天中得知,这位先生叫朱国庆,原是永嘉中医院院长,退休后在这里发挥余热。说来有趣,这本书还帮过叶同仁堂一个忙。约十年前,叶同仁堂一位姓麻的先生找我,说叶同仁堂遇到一场官司,北京同仁堂告他们侵犯商标,要求巨额赔偿,请我帮忙找找这方面的证据。说来也巧,我岳父杨明潜早年写过温州叶同仁堂始创于康熙九年(1670)文章,而我编的《温州历代碑刻集》中也收录《叶氏同仁堂纪功碑》,两者时间相符。我把所有掌握的物证提供给他,并强调北京同仁堂始建时间仅比温州叶同仁堂早一年。后来听说,该证据平息了一场不该打的官司。
《温州历代碑刻集》收录元代黄溍撰写的《永嘉重修海堤碑》,系海丝重要金文碑志之一。碑中“温为郡,俯瞰大海,江出郡城之后,东与海合”,简述了温州与海结缘的地理环境;“百货所萃,廛氓贾竖,咸附趋之”,展现了温州城内商贸的繁华景象;“江浒故有大石堤,延袤数千尺⋯⋯。凡为马头有二,一以俟官舸,一以达商舶云”,反映了温州港口码头规模和实力。它作为原始第一手资料,为温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永嘉风俗竹枝词》(局部)
温州图书馆、博物馆各自收藏稿本、抄本、刻本,不乏珍贵文献,这次《温州文献丛书》整理出版中,温州博物馆伍显军、谢作拳编《杨青集》,温州图书馆提供《永嘉风俗竹枝词》卷一、《杨园诗录》《慈阴山房笔记》《慈慕山房笔记》《四香草堂百花吟》藏本。温州图书馆陈瑞赞编《东瓯逸事汇录》,温州博物馆提供《东瓯掌故》《瓯乘䃼》藏本;卢礼阳编《刘景晨集》,博物馆提供馆藏刘景晨《红梅图》作卷首插页。两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为文化界又一段佳话。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