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逸怎么读_逸_逸

秋风如秋水一般明净,带着丝丝凉意,不声不响,从容不迫掠过每一个山头,在广阔的原野驻足,曾经繁盛的夏天,不得不收尽它的余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三千年前,秋天是美人可望不可及的倩影。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三千年前的秋天也是欢快愉悦的,幽谷林,充满动听的音乐和自然的生机。

逸_逸_逸怎么读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心情有几分悲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秋天是凋零的季节,光阴如梭,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飘零的草木,让人心生无限的哀叹。

唐诗里的秋天又都呈现了怎样的境界之美呢?

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带着寒冷,孤独和幽怨。李白在《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中写到: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逸怎么读_逸_逸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李白尚写到“伤心碧”和“楼上愁”,为何刘禹锡如此豪迈开阔,诗情高渺?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793年,二十二岁的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三十一岁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三十三岁时,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行至江陵,再贬连州刺史。十年后奉召回京, 两年后,四十六岁的刘禹锡再次被贬……826年,五十五岁时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逸_逸_逸怎么读

虽然“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他依然倔强“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依然杯酒也能长精神!

刘禹锡在安徽和州通判的任上,也是屡遭挤兑。按照当时的有关规定,刘禹锡应该住衙门里,并且应有三间屋子。可是,和州姓策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安排刘禹锡住在偏僻的县城南门,面江而居。豁达的刘禹锡根据住所外的壮阔景色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策知县气坏了,他便将刘禹锡的住房调到更僻远的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刘禹锡没有计较,仍怡然自乐,又写了一幅对联贴在新居: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恼怒攻心,就又把他调到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然而他又写下《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而今,刘禹锡住过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半边街,早已成为一处吞吐历史烟云的名胜。

逸怎么读_逸_逸

和州三迁的事情是在刘禹锡创作《秋词》之后,但我们可以看到刘禹锡一贯的性格,倔强乐观,百折不挠,永不屈服。因此他的诗风风情俊爽,格调激越,振衰起废,催人向上。于是我们理解为何“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三十四岁被贬到朗州,正值春风得意之时,却被赶出了朝廷。《秋词》二首就是在朗州创作的。“我言”就是态度鲜明的自信,因为胸襟阔大,看到的是鹤翔碧霄,诗情连翩。一鹤虽然孤独,一个“排”字,几多豪迈!世间艰难,哪怕囿刘禹锡与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然而又如何能禁锢他的思想,他的意志,他的情怀!

逸_逸_逸怎么读

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和打击,从不向命运和权贵低下高贵的头颅,更不曾对自己的理想有过半点质疑。碧霄一鹤,吟啸千古!我站在空旷的田野里,遥望蓝天而起敬!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