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无尽的笔墨润色花开,为花写照,营造出生机盎然的花鸟世界。他用独到的艺术思想传神达意,诠释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10月13日19:30海南卫视《艺术与岛》,让我们跟随主持人丛薇一起走近艺术家贾广健,在一花一叶中感受国画之韵,在“墨有心香”中回望他的艺术旅程。
2024年10月13日19:30播出
海南卫视《艺术与岛》
▲《艺术与岛》栏目制片人、编辑、导演、
主持人 丛薇
▲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国家画院二级教授 贾广健
▲ 丛薇与贾广健
丛薇:12年前我曾经来到这里采访中国国家画院著名青年画家贾广健,那时他任中国国家画院青年院院长,他对于艺术的虔诚和对作品的专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曾经说,“对于一个花鸟画家来说,在自己的心灵里面更希望有一片理想的天空。”这12年间他又就任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虽然工作繁忙,但是他的艺术之路依然涌动着新的活力。今天我将再次走进他的笔墨世界,在“墨有心香”中遇见国画之美。
2012年5月,主持人丛薇曾走进中国国家画院与国画艺术家贾广健畅聊写意人生。时隔多年,“墨有心香·贾广健作品展”在北京展出,丛薇故地重访,对望今昔,在一幅幅佳作中再度对话贾广健,寻访他的艺术旅程。
丛薇:贾院长,这次展览主要呈现的是哪个时期的作品,都有哪些题材?
贾广健:这次展览主要呈现了我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作品,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做了一个简略回顾,展出作品涵盖了工笔花鸟、没骨花卉、写意花鸟、水墨写生、书法等题材。
丛薇:这次展览为什么命名为“墨有心香”?
贾广健:展览以“墨有心香”作为主题跟我对中国画的认识理解及我的绘画风格有很大关联。“墨”代表了我对于艺术语言、中国画审美内涵的理解。中国画创作的核心思想是“外师造化,中发心源”,它的笔墨、形象、意境都出于“心”,因此“心香”是自己内心的表达。
从20世纪90年代的工笔画起步,到逐渐涉足没骨画,再到兼工带写、大写意,贾广健多年来专注于艺术创作,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他将笔墨心绪倾注于宣纸之上,绽放出了丰富多元的艺术风貌。
《秋籁无声》
163cm×183cm
1992年
丛薇:贾院长,我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您的工笔作品,这些工笔画每一幅都独具立意,在色彩表现力上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您是怎么构图,在色彩上是怎么表现的?
贾广健:这幅《秋籁无声》是我于1992年创作的,在此之前我有近10年学习写意花鸟画的经历,这幅作品对我来说是一个由写意花鸟到工笔花鸟的转折点。作品运用了过去花鸟画没有的一种表现方式即色调,它特别强调色调的表达。在这之后的几幅作品均属于重彩花鸟画,画面颜色也经历了从淡雅、单纯到绚烂的过程。
《藕花秋雨》
180cm×180cm
1993年
贾广健:从这幅作品的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池塘里水雾弥漫的感觉,构图也很丰满。
丛薇:您的作品在丰满的画面上还透着生动。
贾广健:我在之后的一系列大幅工笔画创作中对于传统语言有一个转化,以往的画面构图都有一个中心或重点,从这幅画开始不止一个中心或重点,这在传统构图方式中是没有的,是对传统审美方式和欣赏方式的一次转变。
点点纵横交错,线线层层递进。贾广健从对自然的观察与体悟中汲取灵感,用无尽的笔墨润色花开。他写尽百花却独爱荷花,几十载的艺术生涯里,与荷花对话成了他的绘画常态,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不仅再现了现实中的河塘场景,更表达了融汇主观意象的超现实意境。
《寒河晴晚》
190cm×180cm
1994年
贾广健:这幅作品叫《寒河晴晚》,与晚秋色调不同,它运用了冷灰色调。如何用绘画语言诠释“寒”字,我在构思之初,在主题表达上就已经确立了色调关系。
丛薇:这几幅作品悬挂在一起,画面里暖色调和冷色调形成了鲜明对比。
贾广健:是的,这些作品的颜色都不是很浓烈,而是非常含蓄。
《溪塘过雪》
218cm×170cm
1999年
贾广健:这幅画是一幅超现实主义作品,我们看到的荷花是真实的,水鸟也是真实的,但是季节不真实。我画这幅画的初衷是由于冬天雪景的河塘非常吸引我,看到之后有强烈的感受。因此在构思这幅作品的时候,我就把这两个都很美好的场景表现在一个画面里了,因此它有一种虚幻的、超现实的东西。
《寒塘幽韵》
219cm×170cm
2009年
丛薇:欣赏了您色彩鲜明的作品之后我们也看到了水墨作品,您的水墨运用得非常到位,画面里有浓有淡、有冷有暖,它同样也是荷花题材,您为什么那么喜欢画荷?
贾广健:其实在我最早观察荷花的时候,它也不是特别能够触动我,我觉得它很单调,但是经过长期观察,我发现了它所独特的一种美感。当我们比较表面地去看一个事物,到深入观察一个事物,在其中发现的美感是不一样的。
《盛世繁华》
45cm×53cm
2007年
丛薇:贾院长,您的没骨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笔墨风格,同时又有前所未有的鲜活生动,我知道您研究没骨画有很长时间了,请您说说这些年的心得。
贾广健:我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入手学习中国传统没骨花卉的,在读研究生时,孙其峰先生很偶然地提到传统没骨花卉可以挖掘研究一下,我看了他的示范后觉得很神奇。当时我已可以深入地用工笔画技法刻画花卉,之前我又有学习中国画笔墨表现的经历,同时又有对景写生的能力,当具备了这三个能力以后,我就尝试用没骨语言来表达。
“没骨”技法起源于北宋,后经清代恽南田等大家发扬光大。它在绘画时直接以色彩点染而成,贾广健在继承这一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将自然灵动的意笔带入没骨画的形象塑造之中。他的作品既保留了宋代院体画的精致严谨,又吸收了清代恽南田没骨花鸟的清丽典雅,形成了骨秀内含、生意盎然的艺术风格。
丛薇:贾院长,很多人在掌握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之后基本上不变,但是您一直在求变,您是怎么把握的?
贾广健:我从90年代开始画工笔画,在工笔画之前学习写意画,对我来说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不同阶段的延伸。每个人的发展创作都有自身的逻辑,按照这个逻辑去不断拓展,就会慢慢对一个艺术家的个性风格和题材表现产生转变。艺术家们对于自身风格、表达题材都在不断地寻找,寻找一种新的语言。
丛薇:您把绘画中灵动的内容融进没骨画里,我觉得这是一大突破。
贾广健:这些灵动鲜活的东西恰恰是没骨花卉的灵魂,没骨花卉的精髓就是写生,是面对真实的东西。很多东西是面对自然观察的感受直接表达出来,因此它有一种生意在里边。
《云南大理写生·山中人家》
44.5cm×52cm
2020年
尽管在工笔花鸟和没骨花卉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贾广健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开始向写意花鸟发展。在追求艺术高峰的道路上他重视笔墨传承,深入研究创作本体,不断开拓创新,他的作品技法精湛、思想精深,呈现出了对于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丛薇:贾院长,在您作品的创作当中总有一种独特的视角,这种灵感是从哪里来的?
贾广健:一个艺术家除了要向传统和前人学习、向同时代的前辈艺术家学习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向大自然学习,要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能够感受自然的心灵,这对于创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写意花鸟六条屏》
90cm×35cm×6
2019-2020年
丛薇:您在创作过程中是目识心记?
贾广健:是的,我的水墨小品完全是运用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和写意文人画的创作方式来表达的,是日常很随性的一种笔墨。你说到的“目识心记”就是我将看到的、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画面记在心里,回来再进行创作的时候,灵感就会不期而遇,不择地而出,这也是中国画创作非常典型的方式。
丛薇:在您的作品当中充分体现了您书画兼修的功力,在“以书入画”这个问题上您是怎么体会的?
贾广健:传统中国画的核心表达方式是笔墨,对于笔墨的认识离不开对中国书法的理解和实践。书法与绘画之间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古人说“书画同源”,但同源不同流,我们应该去关注、体验书和画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应该是互补的。
《南国风》
144cm×365cm
2017年
艺术与岛
ART ISLAND
作为中国花鸟画领域的杰出代表,贾广健多年以来在个人艺术创作中孜孜以求,创作出了多幅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时代精品。他还以培养艺术人才为己任,为推动美术传承与发展竭力尽心。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他接触到绘画,对于未来的人才培养有着怎样独到的见解,下期《艺术与岛》让我们继续跟随主持人丛薇走进贾广健的笔墨人生。
“墨有心香”
贾广健作品欣赏
《秋来犹有残花艳》
90cm×90cm
1998年
《碧水金荷》
76cm×68cm
1998年
《夏雨初晴》
137cm×68.5cm
2024年
《荷塘双禽》
70cm×48cm
2007年
《粉淡香轻》
32cm×41cm
2004年
《忆得昔年此滋味》
32cm×41cm
2004年
《大荷塘》
123cmx246cm
2024年
《岭上松风》
245cm×123cm
2009年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