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侃章
日前三五好友小聚,闲聊到当前大热的宋韵,酒意微醺,话题渐深,我也一时兴起,发了点感慨:“就浙江论,杭州、绍兴无疑是宋韵大本营,温甬婺各有千秋,而衢州南孔地位独特。”张姓友人将了我一军:“你是诸暨人,你说说诸暨宋韵体现有哪些?”我脱口而出:“诸暨宋韵内容较多,涉及面也广,上承汉晋唐,下启元明清,且传递有序,横向、纵向都可展开。仅仅以诗文论,宋代顶级人士对诸暨写过不少。要形成一本包含经济、政治、历史、地理、文学、宗教、社会等方面的宋韵书籍并非难事,就看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了。”友人对宋史多有研究,他希望我能讲点具体的史实。我便列举了几例,其中也讲到诸暨有“只此一家”的宋韵,且登庙堂、传江湖,不但源远流长,至今也薪火旺盛。他大感兴趣,使劲鼓捣我成文。为不拂美意,在此首先推出《宋韵:“诸暨木陀”的由来及演化》,其后将视情陆续推出续篇。
今诸暨翁家山。
一、“诸暨木陀”从实证中产生
历史的长河让越州、绍兴府有序流淌,其属下的山阴、会稽、诸暨、余姚、萧山、嵊县、新昌、上虞八县,持续稳定到民国初年。通过时光的冲涮,积淀出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所属八县,除余姚不明外,其他七县都有一个“雅号”匹配其乡风民俗,如“绍兴师爷”家喻户晓,狭义对应山阴、会稽两县,广义泛指绍兴府;如“诸暨木陀”则特指诸暨;还有几个县的称呼或限于环境,或窘于贫穷,或是商业意识朦胧觉醒导致。
本文只讲“诸暨木陀”的由来,对其他县市不作展开。
“木陀”从“木大”“木头”谐音而来,用到人的本义,主要是指“没头没脑”“呆头呆脑”,如寒山有“世有一等流,悠悠似木头。出语无知解,云我百不忙”诗句。还有一种解释,是这个人迟钝不灵光,自己吃亏了还不知道。
本是“泛指”,后来却定语到了诸暨人头上,这其中是什么缘由呢?
南宋初年,诸暨有翁姓农家,儿子名翁全,少年随父兄躬耕,当父兄忙碌农活时,他却在山地田边,对着山林溪水发呆,有时还自言自语,天色已临暮,还端坐那里一动不动,直到父兄叫他回家,才恋恋起身。如此三番,天长日久,家里乡人都觉得翁全这人怪。为谋生路,家人就送他到附近庙里出家,而庙里师傅教他念经拜佛,他又茫然无解。
对此,家里人束手无策。后闻知余杭径山寺宗杲禅师道法高深,便将翁全送去,在求见宗杲大师时,告知了翁全的种种怪像。
宗杲问翁全:“不知你有什么能耐?”翁全答:“我能打坐。”又问:“你打坐为了什么?”翁全答:“你问我打坐为什么,我不能回答。”通过对话,宗杲掂出翁全天生法器,便将他收录在寺内。
今诸暨市璜山镇大门村。
翁全出生农家,为人朴实,言语木讷,不加修饰,独往独来,又没念过书,大字不识一箩,而他又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凡此种种,免不了受同人疏远冷漠。寺中有人说,这人像一个“木大”,因他姓翁,便叫他“翁木大”,很快,寺院内外都叫他“翁木大”,又因翁是诸暨人,所以亦叫他“诸暨木大”。而翁全本人,对“翁木大”叫法也不气不恼,恒之如常。翁木大实是翁木头、翁木陀也。
考诸暨翁氏,北宋末期从义乌迁到翁家山为最早,以时间和地点衔接,翁全当是今璜山镇大门村翁家山人。
余杭径山寺。
二、大智若拙成大器
到了秋季蔬果成熟,“翁木大”随众僧去采摘辣椒。同人中知他不识字,想戏弄取乐,便说:“这辣椒鲜红好看,翁木大,作首采椒颂给我们听听。”一批人也跟着附和。翁全毫不推辞,便说好,随之念出:“含烟带露已经秋,颗颗通红气味周。突出眼睛开口笑,这回不恋旧枝头。”此“颂”一出,众人惊呆。这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不识字的“木大”竟有如此文采!竟能吟出如此禅意浓浓的诗偈!人们开始刮目相看。
过了几天,一位施主仰慕宗杲传道授惑,便捐送来一张“度牒”。度牒是官府颁发,凡持牒者,均可免除税赋、徭役等,是体现身份、有很大价值的“特别凭证”。为让所有僧众都有平等获取机会,宗杲用“抽签”的方式来定谁所有,而不是自己指定。抽签完毕,这张“度牒”归了翁全。未获者中多有不平相讥之语,以为有人做了手脚。宗杲命再来一次,结果又是翁全所获。如是三次,均归翁全。众人寂静无声,不服也服。
种种迹象让宗杲也有感触,这个翁全坐功无二、《椒颂》才学、度牒天定、人品无华、冷漠戏谑、不愠不怒、得不言喜、失不长叹……而这些都是修行的上乘资质。对这位“诸暨木大”,宗杲觉得要好好培育了。于是吩咐手下为翁全举行削发具戒仪式,并亲自操刀披发,按礼嘱托,取法名“净全”。真正成了宗杲的嫡传法嗣。宗杲在径山寺开创了禅宗径山派,是南宋佛教史上代表性人物。
净全虽目不识丁,因自具天资,上根法器,可以不假师授,而吐辞发凡就成偈颂,使许多高僧宿学都自叹不及。显是大智若拙的佛学之才。净全的法名在丛林四散传播开来,“诸暨翁木大”的名声越来越大。
其时拙庵光住持杭州灵隐寺,以典宾之礼诚邀净全前往;混源密禅师在杭州净慈当家,以“半座”相邀,即去了就与自己享同等地位,慕请净全到净慈修学佛经。
宗杲禅师画像。
无疑,这些是僧人持经修学的追求,可净全却不为所动,依然在径山寺静心念经。后来宗杲命他到处走走,他才四处游方,去了许多寺庙大刹,最终选择在宁波天童寺弘法,并自号“无用”。世称天童无用净全禅师。
由于净全禅师佛学造诣高深,他还与方外高士、庙堂相侯也多有结识。如与尚书尤袤——这位饱读史书的进士诗人,往来颇多;如与同乡、两浙路转运判官、金石学家王厚之友善;如与吴越王后裔,丞相钱象祖交情极为深厚,等等。
净全禅师于南宋开禧三年(1207)六月在天童寺圆寂,享年71岁。净全圆寂后,丞相钱象祖亲撰《天童无用净全禅师塔铭》,记载了净全禅师与一代大师宗杲的因缘经过,揭示了净全的开悟诗偈:“灵云一见两眉横,引得渔郎良计生。白浪起时抛一钓,任教鱼鳖并头争。”这“开悟偈”佛教内颇享盛名。
宋代佛教典籍《五灯会元》对净全禅师有传记,全名《天童净全禅师传》。
三、“诸暨木陀”是文化符号
净全的种种所作所为,颠覆了许多观念,使许多人不得其解,因而时人戏谑他是“诸暨木大”,久而久之,“诸暨木大”由点及面的传播开来,加之,诸暨人确也有那么点吃亏不太计较的乡风,这种舆论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后来就广施到所有诸暨人身上了。因江浙方言,“大”与“陀”读音相同,所以后人多写作“诸暨木陀”。
前面已述:“木大”两字并非褒义,有“木壳脑袋”之讥,对这种略带讽喻的社会舆论,诸暨人也有个接受过程。
宁波天童寺。
“翁木大”之说典出南宋宝庆元年(1225)的《会稽续志》,又从宗杲与净全两位高僧的生平看,“诸暨木大”这一说法,至少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宝庆会稽续志》是《嘉泰会稽志》的续本,实际上是官修的宋代《绍兴府志》。诸暨现存的清代康熙、乾隆、光绪三种县志承接了府志中的高僧大德事迹。“康熙志”基本搬抄净全传,“乾隆志”在继承时,则删掉了“木大”之语,大概编者觉得这样传播对诸暨形象不佳,而“光绪志”复全盘接受了“木大”说法。
其实,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开放,对这种或褒或贬的社会现象,诸暨人越来越不以为意,并坦然接受。二十多年前,诸暨官方约我写篇诸暨人文的文章,我谈到诸暨人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颇有几分“木陀”精神,并概括了“美”“韧”“勇”“忠”“傲”的诸暨人文基因。前几年,诗人、书法家斯舜威又写了“木陀系列”;作家、画家陈泉永有多篇文章都谈到“木陀”;从而再度引起社会共鸣,诸暨人也津津传播。
诸暨官方对当地民众自许的“诸暨木陀”也顺势而为。前些时日,清华出身、年轻有为的诸暨市长张昆仑在诸暨企业家集会上,用诸暨方言大声讲出:诸暨人要做“诸暨木陀”、要“石板道地掼乌主(龟)”。赢得台下阵阵掌声和喝彩,一时气氛热烈,认为这个领导的讲话接地气、懂诸暨。
对“绍兴师爷”和“诸暨木陀”稍加比较,就可知两者同与不同,两者都是历史名词,“绍兴师爷”流行于明清,是一种职业,一时占据各个要津,来,找不到出处,去,也随着封建社会消失而消亡。“诸暨木陀”这个名词发端于宋代,从实证中得出,由点及面传播开来,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文化的形象体现,不会受到时空限制,因为文化之树常青。
至于对“宋韵”的含义是无法定于一尊的。我以为像“诸暨木陀”这种始于庙堂,载于典籍,流于民间,传于后世的文化现象,涉及到历史、文学、宗教、地理、民俗等方方面面,是大众文化、生活文化,是安身立世,带点禅意的处世态度,既是“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窃以为,这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宋韵”值得传承弘扬。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