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的姓氏你一定要深入了解——
这是一种寻根,一种溯源,一种探秘。沿历史长河而上。
如果你姓于,那你一定要了解“于”的古老而丰富的意义,特别是其中所深藏的文化密码和内涵。
“于”字看上去非常简单,笔划少,只有三划。
在各种各样的名单中,如果按姓氏笔划排序,于姓常常“数一数二”,名列前茅。
2.
于姓的历史也并不复杂。
综合历史或传说来看,百家姓中很多姓氏特别是很多大姓,都出于黄帝,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被称为炎黄子孙的重要原因。
而夏商周的君王全部来源于黄帝血脉,本是一家。其中周王朝出自姬姓,姬姓也源于黄帝。
从历史上来看,于姓上承于姬姓,渊源于黄帝。
3.
周时分封诸国,周武王姬发次子姬诞分在邘地(在今河南沁阳),建立邘国(可简称为周邘国),姬诞故被称为邘叔。其后人以国为氏,去邑旁而姓于。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更为久远的历史时期,我们还可以看看邘地的情况——其实邘国由来更久。
在远古时期,有一个盂部落,也称为邘方,即在甲骨文卜辞中所常见的盂方,生活在邘地。盂是一种器皿,商朝时,已是相当普遍的生活必需品。顾名思义,盂部落显然是特别善于制作器皿的高手,是具有先进技术、工匠精神的一族。
到了商朝中期,盂方为商所并,商王武丁的一个儿子(子姓)被封为邘侯,建立了邘国(可简称为商邘国)。商灭国后经过融合发展,盂部落一部分人迁到了山西盂县、沁县;一部分人南迁,后来建立了越国(又称于越国。除了历史渊源外,“越”与“于”在音、义方面相近。再说一句题外话:广东之“粤”其实亦和“于”在音、形、义方面都有相同或相近之处)。
如果把于姓追溯到商时的邘国,甚至到夏时少康之子的姒姓,其渊源也是黄帝,因为正如前面所说,夏商周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后裔。
4.
盂部落和山西盂县都和于姓有关,所以就这个“盂”多说几句,“盂”字也非常有趣。
盂是“于”字和器皿的“皿”字的结合,是个会意字。“于”字本意为升腾之气(象形字,后面会继续讨论),与器皿结合,意思是器皿上气在升腾,表明了盂的作用,即盂是盛水、盛酒、盛饭之器皿,如钵盂、盘盂等,可蒸、可煮、可盛。
盂在商代甚至更早就有了,应该属于碗、钵、盘以至青铜器的“祖辈”,最早的器具往往最简单、最实用、最普遍,也类似于“于”字本身的简单性、常用性。正所谓大道至简至易,人类最早的工具包括文字也是如此。
《韩非子·外储篇》说:“君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圜水圜”。水因器而形,上行而下效,道理形象生动而且极为深刻。
《易经》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用盂字来“表达”此意非常贴切:作为上下结构的字,其下的“皿”就是形而下者的“器”,其上的“于”就是形而上的“道”(在中华文化中,气是道的表现和构成)。
因此,我们可以创作两个谜语:一:谜面: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打一字)。谜底:盂;二、盂(打一古代经典名句),谜底: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5.
于姓直接上承的姬姓来源于陕西,而作为黄帝的后裔,于姓的“原籍”是河南,肇始也是河南。河南是于姓的发源地,河南于氏是于姓的正宗,黄河文化、中原文化是于姓文化之根。当然,于姓在历代的发展中也融入了个别其他姓包括少数民族姓氏,和百家姓一样,其姓氏的历史体现着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
作为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于姓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步成为我国比较大的姓氏之一。在宋代《百家姓》中,于姓仅排名第八十二位。而进入21世纪,按人口数量排序,于姓在中国大陆位居第二十八位。
6.
于字在古文字中比较“低调”,尽管它的起源非常早、作用非常多。
人们常常说的“之乎者也”,往往指代古文——这也是孔乙己们的口头禅。
而和“之乎者也”相比,于字的用处至少也是旗鼓相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于字在甲骨文中已十分常见,是一个古文中的常用字——顺带说一句,如果用大数据来分析研究中华经典中的常用字,一定是一项非常有趣有意义的工作。
“于”可以做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名词、动词等,绝对是一个重量级的字,是字中的一个全能选手。
我们来概括看看“于”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在、以(把)、对(对于)、至(到)、为、要(将)、给、向、从、由、被、和(与)、跟、比、按照、依靠、去(往)、取、舒展、徐徐、超越、广大等。
和“于”有关的词则非常多,不胜其数,如关于、由于、在于、居于、忙于、善于、长于、敢于、利于、过于、急于、苦于、勇于、鉴于、高于、低于、安于、鲜于、位于、乐于、甘于、之于、至于、属于、寓于、便于、等于、易于、异于、基于、对于、归于、难于、终于、限于、处于、少于、多于、不下于、不至于、不止于、于是……
“于”的成语、名句也非常多,如“凤凰于飞”,“止于至善”,“青出于蓝”,“问道于盲”,“聊胜于无”,“无动于衷”,“喜形于色”,“公之于众”,“生于斯,长于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取信于民”,“于无声处”,“了然于胸”,“言归于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毕其功于一役”,“哀莫大于心死”,“独步于天下”,“无敌于天下”,“事实胜于雄辩”,“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立于不败之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7.
然而,于字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这些方面,最重要的是“于”的本意,及延伸出的时空方面、哲学方面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于的本义是天地之气
《说文解字》中说:“于,於也,象气之舒”。
作为一个象形字,于字表现出气升于天的图象,气为旋转上升之态,于字可理解为天地之间的生气、正气、浩然之气。
老子在《道德经》描述这种气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从“道是由气组成的”来看,于的意思至简至易:于是升腾之气,是天地之道。
二、于字具有“在”、“存在”的哲学内涵
于字主要是“在”的意思,“在”的状态。一是表述何地,什么地方、什么方位,指向空间的概念;二是表述何时,什么时间,什么时候,指向时间的概念;三是表示何人,什么人,什么对象,指向人物是谁;四是表述何事,做什么、如何做,指向人在干什么。
总的来看,就是表示“在”、“存在”的状态。这个“在”、“存在”来源于气,而气“在”天地之间,是天地人的禀赋。于的其他意思如以(把)、对(对于)、至(到)、为、要(将)、给、向、从、由、被、和(与)、跟、比、按照、依靠、去(往)、取、舒展、徐徐、超越、广大等,都是脱胎于这个“在”。
因此,这个“于”就是“气”的概念,就是“存在”的概念,就是生生不息的概念,也就是道的概念。
三、于字蕴含着超越、广大的抽象意义
《说文解字》所解释的“象气之舒”,指出“于”是天地之气。而气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作为生生不息之气,充满于宇宙之间。
老子有云:“視之不見,名曰夷;听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所谓的气“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但看似实无,实则实有。
气代表着无穷小,也代表着无穷大,气占据着最小的空间,也占据着最大的空间。气是无穷小和无穷大的统一, “于”字表现着气在宇宙之间的形态,因而也具有广大的意义、超越的象征。
形而上者谓之道,于——其实也就是这个道。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