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先生
上海滩基础教育界一批名头最响的校长,在超期服役多年之后,最近三年内相继退休,其中包括,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七宝中学校长仇忠海、华东师大二附中校长何晓文……
而根据记者了解,未来两三年,在上海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担任校长的“中流砥柱”中,还有至少六七位“50后”,也将达到退休年龄。
这一下,引来了业内人士的担忧:虽然上海已经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优秀校长队伍,但是在这批标杆式校长退休后,普教系统正面临校长领军人物“青黄不接”的状况。
“50后”校长陆续退休,谁来接班?
上海的基础教育,在全国素来很有影响力。在上世纪的50年代、60年代、80年代到90年代初,上海都曾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校长和教育家型的校长。
当年,段力佩、吕型伟、赵宪初、叶克平等一批优秀校长受教育局委派,到一些名校负责学校的接管工作,这些学校和校长,都在上海和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期课改开始,当时的教育改革给校长留出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上海的教育界又涌现出一批杰出校长,如杨安澜、冯恩洪、王志刚等,他们通过努力,形成了自己的办学风格,影响了一批学校。”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沈玉顺介绍说。
到2008年前后,上海的校长圈迎来了一波“换血”高峰。近年来最轰动的一次“掌门人”更替,当属2013年,71岁的上海中学掌门人唐盛昌退休卸任,结束了执掌这所顶级名校24年的历史,将接力棒传到了同为数学名师、时任副校长的冯志刚手中。
而就在今年,七宝中学“换帅”,66岁的“海哥”仇忠海卸下担任22年的校长一职,由49岁的老七中人、化学特级教师朱越接班。
随着一批老校长退休,未来两三年,上海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里,至少还有六七位“50后”校长也将陆续达到退休年龄。
不仅是高中,在初中,也有校长在岗位上“超期服役”了较长时间,可接班人在哪儿?可供挑选的人选似乎仍“捉襟见肘”。
十年“双名工程”一批优秀校长涌现
领军型校长资源短缺,教育部门较早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为了弥补上海50岁左右优秀校长和教师的断层现象,打造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校长、教师队伍,上海2005年颁布了《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2006年,“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正式启动,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简称“双名工程”,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力争在3-5年培养出一批在上海乃至全国有知名度的教师和校长,5-10年内涌现出若干名国内外有知名度的教师和校长,成为基础教育的领军人物。
“经过十年系统努力,三期‘双名工程’实施下来,上海已有300余名校长参加过培训,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其中1/3的校长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沈玉顺说。
不仅如此,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还选送了中小学管理干部攻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学位,上海共141人参加;上海市教委选送了一批优秀校长到华东师大攻读教育学博士或教育博士。无论从业务素质、教育理念还是理想抱负上,这批校长都表现十分优秀。
尽管近十年来,上海先后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校长和新锐校长,但教育界关于校长领军人物“断层”的担忧始终未曾散去。
“上海的校长目前平均年龄大约在40多岁,在四五十岁的这批校长中,领军人物其实是缺失的,也正因此,一些老校长退休后仍在教育岗位上发挥余热,我们对校长领军人物的培养还是挺有危机感的。”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优秀校长离领军人物这口气差在哪儿?
从优秀校长到“领军人物”之间,这口气究竟差在哪儿?什么样的校长才可能成为领军人物?
在原上中校长、特级校长唐盛昌看来,领军人物的出现不可脱离时代背景,“他要有能发现和识别这个时代重大教育问题的能力,并围绕重大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不断坚持实践、探索并寻找适合学校实际的解决方案。”
“任何教育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需要有坚韧的探究精神和大量的研究学习。以上中而言,所有取得的成绩,都历经了十年以上的努力。”唐盛昌说,针对时代所面临的重大教育问题和挑战,哪位校长能给出答案,进行了具有普遍意义、有引领作用的探索,那么,这位校长就很有可能成为领军人物。
在唐盛昌看来,从信息时代走向智能时代,教育的重大问题也发生了转变。首先,新高考改革倒逼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强化选择性、现代化和探究性为标志的课程改革;其次,特别强调了立德树人和综合素质评价,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对于这些新时代的重大教育问题,我们有零碎、局部的探索,但缺乏真正带有普遍意义、可推广的、有高度的经验和案例。”
唐盛昌表示,当下,我们并不缺少优秀校长,而是缺少能解决重大教育问题的领军人物。现在的校长更多着眼于解决学校日常问题,对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重大教育问题的研究,还差那么一口气。
他还补充强调,对于校长而言,并不是在岗位上干的时间越长,就越可能成为领军人物。“在我看来,校长中的领军人物出现断层,关键还在于对重大教育问题的关注不够,以及围绕问题进行坚持不懈地深入学习和研究也远远不够。”
教育家型校长成长需要宽松土壤
除了自身因素外,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需要更安静和宽松的办学环境。
“校长的思想要转化成实践并形成影响力,都需要时间的积淀,更需要一个宽松的土壤和稳定的外部政策环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刘莉莉教授坦言,唐盛昌、仇忠海等一批标杆式的名校长,均在校长岗位上坚守了20年以上。
所谓基础教育“慢工出细活”,很多努力要等十年、二十年才能见成效。校长更换若过于频繁,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实践的探索。
“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些比较有思想的校长刚冒出头来,可能就会被调离,换到别的行政岗位去了,非常可惜。”刘莉莉坦陈,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如今的校长面对的诱惑和牵扯太多,很多校长确实也是身不由已,被各种新思潮裹挟而行,慌忙地卷入到一场场教育改革中去,他们时常“被慕课”、“被翻转课堂”、“被改革”……却无法专注于最朴素的教育规律的坚守。
她举例说,教育家段力佩先生历经40年风雨,在育才中学坚持教学改革,提出“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的茶馆式教学主张。“老教育家的改革看上去并没有很多大动作,但最宝贵的,就是坚守并执着于自己的教育选择和思考。”刘莉莉说。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