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肉”部的三个汉字,分别是:“䐝、腻、膜”。在现代汉语中,“腻”是次常用汉字,“膜”是常用汉字,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腻”和“膜”。
1、䐝。读suò。《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䐝,觷也。从肉,(瑣无玉)声。”形声字。本义是脂肪肥厚。
(脂肪肥厚的大肚腩)
这里的“觷”,其实应为“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䑁各本讹‘觷’,说者以释器角谓之‘觷’释之,误甚。《角部》本無‘觷’字,此上下文皆言脂膏。”……“《玉篇》䐝,膏䑁也。䑁,膏䐝也。《广韵·过韵》䐝、䑁膏也。‘䑁’又見屋沃韵,是可据以正误补缺矣。”
“觷”与兽角有关,而“䑁”与膏、肥相关,依照《说文》收字体例,此处应为“䑁”。后来的《说文》释读者,多以“觷”解读,比如万献初《说文解字今释》,即释为“解剖猪羊头”,显然与《说文》体例不符,这明显是对“觷”字之误无视的结果。
䐝的小篆写法如图:
(䐝的小篆写法)
2、腻。读nì。《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腻,上肥也。从肉,贰声。”形声字。本义是肥;脂肪多。
所谓的“上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肥也。谓在上者。释器曰:‘冰脂也’,郭云《庄子》:‘肌膚若冰雪’,冰雪,脂膏也。按此所谓‘上肥也’。冰、凝古今字。《毛诗》‘肤如凝脂’同也。”
简言之,脂肪的肥,如同水结冰,油脂凝结一样,在上层(外面)开始,其表象也是上面一层,所以,解释“腻”字,许慎称“上肥也”。
(慢慢凝结的油汤)
当然,“上肥也”也可以解释为人体或兽类身体表面的油腻。因为它们也可以说是“上肥也”。
杜牧《阿房宫赋》:“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渭水河水表面涨起一层脂膏,那是她们泼掉的脂粉水。
(水面浮的油腻)
本义之外,腻还有其他用法:
(1)光滑。《天工开物·粹精·攻麦》:“江北石性冷腻。”指江北所产的石头质地冷硬光滑(适合做石磨用于磨麦子)。
(用于制磨的石料)
(2)积污;污垢。《玉篇·肉部》:“腻,垢腻也。”鲁迅《呐喊·药》:“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
(油腻的燃气灶)
(3)粘。如:油搌布沾手很腻。
(4)厌烦。《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横竖那边腻了过来,这边又有什么‘四儿’,‘五儿’伏侍你。”
(袭人与宝玉)
(5)涂物缝隙。如:缝子用灰浆腻过。
(腻子涂线槽)
(6)细致。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闲谈》:“不识字的作家虽然不及文人的细腻,但他却刚健,清新。”
腻的小篆写法如图:
(腻的小篆写法)
3、膜。读mó。《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膜,肉间胲膜也。从肉,莫声。”形声字。本义是肉里包裹着的薄皮。
(牛肉的筋膜)
这里的“胲”,读gāi。详细解释见836课。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胲膜者,累呼之,胲之言该也。”
膜,实际上即生物体内像薄皮的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如:耳膜;竹膜。《广韵·铎韵》:“膜,肉膜。”
(耳膜的位置)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王冰注:“膜谓鬲间之膜。”寒邪侵袭于肠胃之间,鬲膜之下,以致血气凝涩而不散。宋代宋慈《洗冤录·殴死》:“打伤处皮膜相离。”
本义之外,膜还有其他用法:
(1)指像膜一样的东西。如:塑料薄膜;橡皮膜。
(塑料薄膜)
(2)抚顺。《方言》卷十三:“膜,抚也。”郭璞注:“谓抚顺也。”
(3)通“漠”。沙漠。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膜,假借为漠。”《穆天子传》卷二:“壬午天子北征东还,甲申至于黑水,西膜之所谓鸿鹭,于是降雨七日。”郭璞注:“西膜,沙漠之乡。”
(4)“膜拜”。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也专指礼拜神佛。《集韵·模韵》:“膜,胡人拜称南膜。”《梁书·武帝纪》:“北阙藁街之使,风车火徼之民,膜拜稽首,愿为臣妾。”禁城藁街的外国使者,手摇风扇火焰边的民众,膜拜稽首,愿为臣仆。
(膜拜神明的朝圣者)
膜的小篆写法如图:
(膜的小篆写法)
汉语的发展,使某些汉字发展出了新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高频使用的意义常常不再使用本义。比如这一课我们讲的细腻的“腻”与膜拜的“膜”,其中的“腻”和“膜”都没有用它的本义。
(【说文解字】之863,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