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继续读《古文观止》卷三国语选文“王孙圉论楚宝”,对其中这句“若诸侯之好币具”的解读颇费功夫,试析如下。
完整一句为“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
岳麓版译为:
如果诸侯喜爱这些礼品,再用好的辞令来开导他们。即使有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就是皇神也会帮助我们的,因此我们的国君可以不致得罪诸侯,国家和人民也就安定了。这就是楚国的宝贝。
上古版译为:
如果诸侯喜爱我们的礼品,而又以教益之言加以开导,有对付意外事件的物质准备,而大神又加以佑助,我们国君恐怕可以免受诸侯的责罚,国家和百姓也得以保全了。这些才是楚国的国宝。
中华版译为:
假若诸侯喜欢这些礼物,就辅以优美的文辞,又有对付意外事件的准备,加上神明保佑,我国国君恐怕就能免于得罪诸侯,因此国家和人民得以保全。这些才是楚国的宝贝。
还有版本译为:
如果各诸侯对礼品感到满意,再加之贤相们的训导和外交辞令;有患难的防备,皇天神灵相辅佑,我国君王能够免于各诸侯国之罪责,国民也得到了保障。这才是楚国的宝贝。
问题出在“若诸侯之好币具”这一句上。上古版注:“币具:礼品”。百度百科亦注:“币具:喻礼物”。
但是,遍查各字典、词典,只有“币帛”、“币马”等,皆无“币具”这样的固定词汇。
我们假设“币具”就是“礼品用具”,但是,“若诸侯之好币具”这句话中的“之”又怎么解呢?“之”如果是取消句子独立性,那么这一整句话“如果诸侯(的)喜爱(我们的)礼品”应该成为一个句子的成分,因为,此处的“之”取消的是主语“诸侯”和谓语“好”的独立性。那“诸侯好币具”就必须成为一个词组,作下一个句子的主语。可是,下一个句子“而导之以训辞”有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而”,则前面这个句子一定是个句子,而不是一个词组。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币具”不是一个词。
那么,正确的断句应该是“若/诸侯之好币/具”。
这时,“之”也有可能是表领属的助词“的”,则“好币”的“好”就应该是一个形容词。网络资源有解释“好币”为“丰厚礼物”的,可是,各种字典、词典都无“好币”,古人似乎也不会像现代文一样写“好人”、“好菜”、“好币”这样的话。
因此,这个“好”不是形容词,而应该是动词hào,“喜爱”的意思。
如果“具”是动词“具备”、“备妥”的意思,那么,“若/诸侯之好币/具”中的“之”字,就是取消主语“诸侯”和谓语动词“好”的独立性,使“诸侯好币”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具”的主语。这样,整个句子结构就通顺了。
“而导之以训辞”这一句中的“而”,作连词,表示递进是没有疑义的。
但接下来的“而皇神相之”中的“而”是什么意思呢?显然,“而”字肯定是连词,但肯定不是表示并列、顺承,也不是递进、转折和假设。根据韦昭的注“能媚于神,故皇神相之”,那么,此处的“而”应该是表示结果,可译为“因而”。
最后这句“而国民保焉”中的“而”字又作什么用呢?理顺文义之后,肯定这个“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承,可译为“而后”。“焉”应该是兼词“于之”的意思。
综合以上的分析,这一小段话大致可以翻译如下:
原句: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
试译:如果诸侯喜欢(的)礼品备妥,而且向他们施行教导之言,(又因为)有意料之外的准备,因而天神佑助我们,寡君大概可以因此从诸侯(处)免除罪责,而后国家和人民得以保全。这(才)是楚国的宝贝。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