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傍晚,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南边的一处大棚旁,村民和志愿者正在进行厨余垃圾的堆肥,用于花生、玉米、蔬菜等小规模种植。这里对垃圾分类、再利用的探索已经进行了3年,不少村民从中受益。
8月3日,辛庄村一月一次的环保市集上,五颜六色的垃圾分类桶中分别放着药品、纸箱、玻璃、电池等不同类型的垃圾。
8月3日傍晚,一位村民手持垃圾朝清运工走去,引来邻居围观。每天傍晚6点到7点是村里固定收垃圾的时间,村民们纷纷出门倒垃圾。
8月3日傍晚,李长文(中)正在记录垃圾清运工送来的厨余垃圾数量。在辛庄村,垃圾清运工回收一桶厨余垃圾能得到10元的补贴。
8月7日,辛庄村南边的一处垃圾场,垃圾清运工李建成(前)将不可回收垃圾卸下。据介绍,这些不可回收的垃圾,村里处理不了,会有专门的车辆定期将其拉走。
8月7日,村民魏学英在自家大棚前的地里收大葱。魏学英还保留着堆肥的习惯,她家每天的厨余垃圾都埋在自家大棚边的一个土坑里,沤好后翻出来,种玉米、蔬菜等,自家消化。
8月3日,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村北靠近京密引水渠的一片小树林里,一月一次的环保市集正在举行。市集的第一个展位上,一排五颜六色的垃圾分类桶前围满了参观者。“这是放药品的,这是放果皮的,这是放易拉罐的,这是放纸箱的……”身着绿色背心的志愿者给人们讲解着。王女士带着孩子在人群中聚精会神地听着。王女士家住在北京城区,这次是专程开车过来的。作为一位家庭主妇和年轻妈妈,她对垃圾分类很关心。“这些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的垃圾分类桶,对孩子来说是一堂生动的自然和环保教育课。”
近年来,国家对环保愈加重视。随着近期全国各地陆续开始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这种“新时尚”正悄然融入人们的生活。在辛庄这个小村庄,垃圾分类的探索已经进行了3年。3年来,垃圾分类让村子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改变了这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让不少人受益。
辛庄村位于北京北六环外,距离北京市区50多公里,京密引水渠从村北边缓缓流过。辛庄村总面积2800亩,其中种植面积2400亩,以种植有机草莓、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村里共有近400户村民,除此之外,还有100多户艺术学校的老师和家长,以及住在村中的几十名艺术家。
辛庄村目前以每户“两桶两箱”的方式进行垃圾分类,“两桶”分别装厨余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箱”则放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的垃圾。每天早晨和傍晚,垃圾清运工开着电动车走街串户收垃圾,将垃圾集中后,再分成40多个细类。
村民杨长荣回忆说,以前村里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时候,家里装垃圾就一个桶,不要的东西,什么都往里扔。桶里的垃圾装满了,就倒进村里的垃圾池。她家旁边就有一个垃圾池,成天臭气熏天。“如今村里干净多了,苍蝇也少了。”爱护环境、保持卫生的微信、短信在村民中相互转发,杨长荣打开手机,`里面有一条:“捡起一团纸,你捡到的是一种快乐;丢掉一片果壳,你丢弃的是一种美德。”村里墙上的标语写道:“乱扔垃圾可耻,垃圾分类光荣。”还有“垃圾投放,依规守时,违者罚款200~500元,或者跟车分拣垃圾一周”。
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水介绍说,垃圾分类是村里评选“五好家庭”的一个重要指标,过年过节会有一些相关奖励。将来,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家庭,还可以少交卫生费。目前村里的卫生费,每个家庭每年交纳400元。
垃圾分类改变了村容村貌,离不开村里人们的参与和推动。村里有一个名为“净公益”的环保志愿小组,几年前由住在村里的几位妈妈发起,这些年来,他们不断地给村里和镇上的相关部门建言献策,积极推动着村里垃圾分类和相关环保行动的开展。“净公益”的发起人杨婧介绍说,关于垃圾治理,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从源头减料。比如少用塑料袋、纸杯等一次性物品;一些完好、干净的纸箱、冰袋等,不建议丢弃,应再次使用。“能在越小的范围内循环使用,成本就越低,效率就越高。”
8月3日傍晚,村子北边小树林里的环保市集已经结束,村子南边的一处大棚旁,村民和志愿者正在进行厨余垃圾的堆肥。李长文忙着给下午收的厨余垃圾称重,身后的几名志愿者把已经过完秤的厨余垃圾倒进预先挖好的地坑中,洒上兑好的酵素水,铺上草和秸秆,最后盖上草垫。
据介绍,日常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的比例是最大的,在城市占50%左右,在农村约占65%,如果再加上秸秆、秧苗等,这个比例甚至会达到80%。将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可以让有机质更好地“还田”,三个月到半年堆肥成熟后,就能变成“黑金土”,即种植用的有机肥料。
不像有专门的废品回收公司收购的可回收垃圾,之前厨余垃圾由于没有人肯花钱收购,环卫工人清运的积极性不高。后来,“净公益”争取到了一家环保基金会的支持,垃圾清运工回收一桶厨余垃圾能得到10元的补贴。现在,一个垃圾清运工,一个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
垃圾分类也让不少种植户受益。“村子变干净了,来采摘观光的人多了,生意就好了。”草莓种植户尹喜光说。尹喜光今年38岁,老家在内蒙古通辽市,现在在北京顺义做有机肥料生意。去年下半年,他来到辛庄村,租下了一个50米长的大棚,无土栽培草莓。他表示,用厨余垃圾做的肥料肥力比较不错,但他认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这个要看技术,去掉厨余垃圾里面的油脂,再经过发酵、成熟,才行。”尹喜光说。
杨婧告诉记者,目前村里主要将厨余垃圾堆肥运用在一些小规模的种植上,如自家种植花生、玉米、蔬菜等。对经济作物大规模的施用和推广,需综合考虑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因素,还在实验和探索阶段。她希望联合几个村子和相关农场合作,大家一起实现厨余垃圾堆肥种植产业化的梦想。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