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服饰的缘边技艺及其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分析
柴炎茹,侯东昱*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 要:缘边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典型的一种技法,最初是为了避免服装裁片边缘脱丝现象的产生,发展到清代时成为女装中最常用的装饰手法之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宝贵遗产。缘边有印金、刺绣、彩绘、缂丝、绦子等多种形式,在服装上应用的部位也很广,如领口、袖口、门襟、下摆、开衩、裤口等处。基于文献资料和博物馆的实物资料,文章从缘边的造型演变、工艺及应用的角度对缘边这一装饰技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缘边技法的传承及在现代服饰产业中的创新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传统服饰;缘边技艺;服装工艺;创新应用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Edge Techniques in Traditional Clothing
CHAI Yanru, HOU Dongyu*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
Abstract: The edge decoration is a typical techniqu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lothing, originally to avoid the phenomenon of silk loss of clothing parts, and developed into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decorative techniques in women's clothing in the Qing Dynasty, which is a valuable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lothing culture. There are various forms such as gold printing, embroidery, painting, silk tapestry, webbing,etc.The parts used in clothing are also widespread, such as necklines, cuffs, placket, hems, slits, trouser cuffs, etc. Based on the documentary materials and the relics of the museu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corative technique of the edge deco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hape evolu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in order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he edge decoration technique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in the modern clothing industry.
Keywords: traditional clothing; edge skills; garment craftsmanship; Innovative application
————————————–
第一作者简介:柴炎茹(1999.06-),女,汉族,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近代服饰的文化与结构研究,2584392583@qq.com
*通讯联系人:侯东昱(1969.08-),女,汉族,北京人,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服装结构设计及理论,传统服饰结构与复原,1246789231@qq.com。
————————————–
0 引言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重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如何推动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性发展是亟待思考的问题。服饰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了专业人士及爱好传统服饰者的重视。中华民族的服饰经过五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传承和发展传统民族的文化符号,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还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1]。然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当今社会中被穿着的普遍程度仍不高,发展也很缓慢。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开启新的文化时代,才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宣传推广,使得传统服饰焕发了新的生机,但传统的服装缘边技艺在服装设计中应用依然较少,基于此,本文选取传统服饰中的缘边技艺展开重点的研究和分析。
1 服装缘边的概述
缘指衣物上装饰性的镶边、绲边。《说文解字·糸部》中缘的解释为“缘,衣纯也。”清段玉裁注:“缘者,沿其边而饰之也。”缘边位于衣片边缘的位置,围绕领口的缘边称为领缘,袖口处的缘边称为袖缘,开衩处的缘边称为衩缘,下摆处的缘边称为摆缘。缘边最初出现是为了处理被裁剪的面料的边缘,达到防止脱丝的目的,后来发展为加固衣身兼具装饰的作用,如福州黄昇墓出土的南宋丝织物中褙子的前门襟多以印金形式为主,花纹形象且丰富;清代及民国的现存文物中,缘边以刺绣拼布和绦带为主,工艺极其繁复;而后西方新技术、新文化的传入并影响着国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缘边逐渐简化直至被舍弃。
2 服装缘边装饰的演变
2.1 缘边的发展演变分析
传统服装上缘边的形式与朝代的更替、服装的样式、风格息息相关。通常会在服装的领口、门襟、袖口、开衩、下摆等部位进行装饰,如表1。
1982年1月湖北荆州地区博物馆在江陵县发现的墓穴即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一批珍贵的纺织品,其中包含8件交领右衽的上下连属式绵袍。据考古报告记载,此8件绵袍均有领缘和袖缘,领缘宽4~10.5 cm不等,袖缘宽1~17 cm不等;除N1(素纱绵袍)和N22(舞凤飞龙纹绣土黄绢面绵袍)外其余6件均有摆缘,摆缘款6~22 cm不等。缘边所用材料有锦、绢、绦、绮[2]。秦汉时期的袍服源于先秦,在袖口、领口、衣襟、下摆处大多有缘边装饰。沈从文在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曾有详细论述:“汉代文化各部门都受楚文化影响,衣着方面也常提及楚衣、楚冠……。特征是男女衣着多趋于痩长,领缘较宽,绕梓旋转而下。衣多特别华美,红绿缤纷,衣上有着满地云纹、散点云纹或小簇花的,缘边多较宽,作规矩图案,一望而知,衣着材料必出于印、绘、绣等不同加工,边缘则使用较厚重织锦。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大彩俑和丝织品袍服实物,材料之细薄,刺绣之精美,都达到极高的水平。剪裁制度和楚墓彩俑还十分相近”[3]。从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袍服尺寸记载可知,汉代服装的缘边均较宽,领缘宽在15~28 cm之间,袖缘宽在27~35 cm之间,摆缘宽在20~38 cm之间,因袖长、衣长都超出身体尺寸许多,较宽的袖缘可以起到收敛袖肥的作用。
唐代初期袍服受北齐、北周胡服的影响,形制有多为圆领、对襟或直襟,圆领若再外镶一层贴边,即为盘领,袖口和衣襟处的镶绲不受限制,后来为了符合深衣的形制,在盘领袍的袖口、衣襟上加了与衣身颜色不同的缘边,分别称之为褾和襈,由此,缘边的传统得以延续。宋代经济发达,手工业的发展迅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服装文化。福建黄昇墓出土的宋代丝织品,是考究宋代服饰的重要依据。宋代的褙子不论男女,身份地位,皆可穿着,大多为直领、对襟、窄袖、两侧开衩,在领襟和袖口和侧衩处用不同的织物做出缘边,缘边上多用印金彩绘、刺绣等工艺作为装饰。据黄昇墓出土的袍服记载,此时的缘边较窄,1~4 cm不等。明代纺织业更为发达,缂丝、织锦等工艺成熟,用于服装的图案更为丰富,花草鱼虫、吉祥符号等都可用于服装的刺绣和装饰。清代,朝廷在江南设立织造局负责宫中的需用,江南的手工业蓬勃发展,纺织业、丝织业从业人数多,产量大,各种精巧细致的刺绣和服饰琳琅满目。满族和汉族的服装在发展中互相借鉴融合,形成了清代服饰独特的风格。此时女装上的缘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致和华丽,常用于领口、袖口、襟边、下摆等处,既装饰了服装的轮廓,又起到了加固服装边缘的作用。
民国时期,社会变迁,机械制造冲击传统的家庭手工作业,西式服装冲击传统的服饰文化,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服装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西式的理念和裁剪方法,整体装饰趋于简约、素雅,甚至无装饰,也就减少了刺绣、镶绲的使用。19世纪30年代后,中国进入了战争年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经济萧条、物价飞涨,服装开始崇尚简约质朴和轻便适体,传统的缘边技法逐渐退出了中国的舞台。
2.2 缘边的形式分析
根据出土的文物与现存的文物统计分析,传统服饰上所用的缘边装饰主要有以下类别。
(1)颜色异于衣身的布条,这是缘边最简单的形式。布条有宽有窄,宽窄受时代的风俗和个人喜好的影响。布条也有直纱和斜纱之分,在功效方面,用斜纱布条缘边一定程度上有延伸作用,用于领口、襟边、袖口和摆缘处可以降低穿着时手部和腿部的约束性,在先秦、秦汉出土的服装文物中多见;用直纱布条有加固衣片边缘、减少磨损的作用,多用于唐代的袍的领口及清代服装的腋下、摆缘和衩缘处。在色泽方面,因传统的服装多为丝织品且叠穿,斜纱用于服装的边缘露出时展现的光泽更优雅柔和。宋代用于缘边的布条以印金填彩为主要特色,即先在布条上印出的底纹或轮廓,再进行描绘和敷彩,最后用泥金勾勒花瓣和叶缘。
(2)刺绣拼布。刺绣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手工艺,因丝线特有的色彩和光泽,使得刺绣的纹饰具有绚烂华丽的效果。刺绣起源较早,在远古时期,人们有了麻织品和丝织品后便会在服装上刺绣出图腾的纹样,使服装更加牢固[4]。用于缘边的刺绣多是先在布上勾勒出轮廓,再手工绣出与衣身搭配的图案,裁剪后将拼布的缝份向内扣折,再用手针暗缝于衣身,装饰效果的立体感更强。在用于服装缘边的装饰中,刺绣常用的针法有锁绣、平绣、打籽绣、钉线绣等等。
(3)绦子。绦子是用丝线编织的带子或是绳子,按组织结构可分为纬起花绦和针织绦两大类。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绦子是现存最早的绦子实物,有动物纹绦、十字形纹绦和星点纹绦等,用于出土服装的领、袖缘处。清代时期的绦子有繁有简、形式多样,常用暗针缝于官服、民间女装和童装上。
(4)荡条。荡条是用不同于衣身颜色的布料斜裁出细长条,将两端折净后用镶的工艺在领口、襟缘、下摆等处做出图案,多为黑色,也有使用不同颜色的荡条,应用方式比较灵活。
2.3 缘边的工艺技法
(1)镶。镶指将布条、绣片、花边的边缘扣烫做净,用暗针缝在衣身、袖口裁片的边缘,形成条状或块状的装饰。清初,镶边较为简洁,颜色素净,至清末时期,镶边有各种各样的镶法,有宽有窄,可多可少,变化极为丰富。
(2)嵌。嵌指将布条或花边夹在两层布之间,如面料和里子的夹缝,形成细条状的装饰,嵌条中也可包一条细绳,使边缘的造型富有立体感,是旗袍中最为常见的缘边工艺。
(3)绲。也作“滚边”。是沿着衣服、鞋子的边缘缝制一条布条或带子。《新方言·释器》:“凡织带皆可以为衣服缘边,故今称缘边曰绲边,俗误书作‘滚’。”绲边作用于服装的边缘处,可以提高服装的使用牢度,也可以通过颜色的搭配起到装饰作用,是服装边缘处理常用的方式之一,在清朝女装的实物中屡见不鲜。
3 缘边技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途径
3.1 传统的缘边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消费者对纺织品及服装的材质、色彩、与图案都有更高和更个性化的要求,复制以往的缘边形式和图案用于现代的产品显然不是正确的选择。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将传统缘边的形式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在现代的服装形式中加入缘边的元素和风格,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创新,使这一技艺得以延续和发展。
3.2 传统的缘边技艺与现代纺织技术的融合
传统的手工缝制、手工刺绣及手工缘边,速度十分缓慢,一味地进行手工复兴显然不可能。可以将现代的新技术、新工艺与传统的缘边技艺进行有效融合,既可以提高制作效率,也能在现代服装中体现出传统的文化元素,满足人们对服装产品的个性化需求。
3.3 传统的缘边材料与新兴辅料的融合
在缘边材料的选择上,可以将传统的刺绣与亮片、水钻、串珠等新材料结合使用,提高服装的装饰性和时尚性。
4 结语
传统的缘边是中华传统服饰特有的装饰手法之一,兼具文化表意和装饰审美的功能。在过去,随着社会的变迁,各民族的相互影响和织造水平的进步,不同历史时期的缘饰各有特点,其使用的材料、花纹图案、装饰位置和装饰特点都有所不同,特别在清代的缘边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现今社会中我们所穿着的服装上传统缘饰的应用并不多,且仅有少部分的老手工艺人懂得其制作方法,精美程度也远不及原物。面对中华民族延续了数千年的独特的传统服饰文化,这样的现状不免让人惋惜。因此,社会各界应更多地关注与重视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屹立于世界服饰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崔磊.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传承发展研究[J].文化产业,2023(07):91-93.
[2]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马山一号楚墓[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3]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物质文化史32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45.
[4]魏娜.中国传统服装襟边缘饰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原载:《西部皮革》杂志2023年10月第20期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