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由作者玉玉聊时尚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华人尝味儿叫“咂”,自古如此,先秦的礼仪中就提到咂酱。据台湾版《中文大字典》的考证,郑玄注《仪礼》就提到酱,这里从略。这显然是品味的需要。“咂”常用在汤汁之类的液体上,《水浒传》描写说:“武松提起来咂一咂,叫道:“这酒也不好!”“师”发声”的怪字。分析“咂”字能把“倒味”定成铁案。林语堂曾说:中国人喝汤,常发出“咂”嘴唇的响声,那在洋人可是绝不允许的。他写道:中国人喝一口好汤时会“吸唇作响”,而西方礼节则“强使我们鸦雀无声地喝汤”。
玉玉聊时尚
在西餐礼仪中,喝汤发出声简直跟“放响屁”一样粗野无礼,等于对公众的挑衅。记得自己见过一条信息:美国新泽西州曾有一条法规,喝汤太响者予以拘留林语堂敏锐地意识到,这个中西相反的现象背后有着很深的道理,所以他甚至说“这也许就是阻碍西方烹调艺术发展的原因”,言外之意:懂得“咂”汤,乃是钻研烹调艺术的起点。“咂汤”为什么如此要紧?因为汤是美味的精华所在。美食家李渔早就谈过,吃面条总要先咽下面,然后重点“咂”汤。
闲情偶吞下肚,而止咀咂其汤也。用“咂”来品味的,是舌头的感觉呢,还是鼻子的?舌的方面,甜咸入口即知,“鲜”虽值得玩味,也不必有咂的复杂动作。下面的分析表明,需要用咂来加强的只有“倒流嗅觉”。咂汤给“倒味”的感觉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模型。咂,是从“匝”字衍生而来的。“匝”的本义是尝味的动作:用手的第二指往想尝的东西里蘸一下,文言文里叫“染指”。再放进嘴唇里吮它一吮,《字汇补》:“咂,染指而尝也。”中国话管这个指头叫“食指”。
食指
对比英文 index finger,意思是用来指示的指头。分析“咂”的口部动作节,关键在于“倒吸气”。具体机理是,吸进多余的气必须即刻吐出来,这时偏要闭合嘴唇,好让气从鼻眼儿往外冒,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鼻腔里“倒流嗅觉”的功能。“咂”字的发音简直奇妙到令人惊喜,它是口腔尝味动作逼真的描摹,既是声响的“录音”,又是口动作的“录像”。“匝”字属于入声,其古音[tsap]是带有唇辅音p音尾的。接近古音的广东话,人声音尾仍有辅音k、t、p分三步来细看:发[ts]音时,舌抵上颚。
鼻腔
尝味的相应动作,是舌与上下颚联结成一体,并且故意造成口腔里的“负压”,这样就能使口中的汁液被彻底搅动。发a音的时候则口腔大开,空气骤入;尝味的机理是让汁液里含有的气味逸出,以加强分子的浓度。发p音的时候双唇急闭,使嘴巴里的气体从鼻腔倒流而出。所有汉字的发音都要借助吐气,唯独“咂”字个别,发音时反而要求倒吸气。文字上的“倒”,与气味上的“倒”,恰好相应。中国人进餐的礼仪也很严格,同样要求尽量少出声音。
《论语》有“食不语”的叮咛,《礼记》中有一节专讲“进食之礼”,其中要求不得把骨头啃出声来,以免“不敬”。《礼记·曲礼》:“毋啮骨。”郑玄注:“毋啮骨,为有声响。”不做然而中国人的咂酱、咂汤,却是礼仪势不能禁的,实际生活中,这种失礼的行为反而大行其道。更有甚者,有一种美食名字就叫“七咂汤”,从名称上就标榜用咂来尝味,喝起来讲究连咂七次,有人解释,“七咂汤”为扬州传统名菜,是用鸡、野鸭、鸽子等七种材料做成的,“七”是要出各种食材的味道。真是理直气壮。
参考资料
·《礼记·曲礼》
·《论语》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