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沧南教授入选了2018年“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评选”活动,目前正处于网络投票阶段,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沧南教授背后的故事。(文末有投票链接,每人每天可投3票)
《时代脊梁:95岁老教授沧南》
10月16日,《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新湖南客户端、红网、《三湘都市报》等媒体在“时代脊梁”栏目中,对我校一位95岁老党员的先进事迹作了深度报道。
这位老党员是我校哲学系离休教师沧南教授。沧南1956年入党,一辈子致力于毛泽东思想研究、宣传与实践,生动诠释了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比热爱、对事业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今年9月9日,省委书记杜家毫来校调研时看望了沧南,称赞他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奉献到老”的优秀品质。
不忘初心:永远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建设者风尚
“我是1977年从武汉大学自愿来到湘潭大学的,见证了湘大从荒芜到建设成为一所规模宏大的大学城的奋斗历程。”沧南说。
1974年我校恢复建校,同年11月教育部向湖北、广东、北京、天津、上海等10省市发出《关于请求支援湘潭大学部分师资和图书的通知》,得到各省市的积极响应。1975到1978年,就有620多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90多所高校的教师汇聚湘大。沧南正是这其中的一员,他于1977年来到湘大,从此与湘大结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缘分。
当时湘大名为恢复,实为创建。学校处于初创时期,非常艰苦,没有图书馆、没有教室、没有教职员工宿舍、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教职员工都分散住在周围农民家里,水要自己去水塘里挑,煤炭、食物要自己到市里买。那个时候,沧南与大家一起头顶蓝天、脚踩黄土,边劳动建校,边教学科研,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创业。劳动建校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但大家精神饱满,积极向上,尽心尽力地把各项工作做好,没有一句怨言。现在从校医院到办公楼中间的那些参天樟树,就是那个时候沧南等人带领师生栽种的。
回忆这段激情澎湃的岁月,沧南说,当年从外地调来湘大,参与劳动建校,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就是牢记伟人嘱托,把湘潭大学办好,大家感到无比光荣,“那个时候我们意识到湘潭大学在社会上的形象就靠我们这些人来树立,不利于团结的话一定不讲,影响湘潭大学形象的事一定不做!这种精神、这种情怀正是湘大精神的灵魂所在,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初心,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使命。”
实际上,当时沧南已经有了一个很不错的工作和生活环境。1952年7月,他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硕士毕业,留校任哲学教研究室助教、讲师。1959年6月调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就已先后任哲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但是沧南仍然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毅然放弃了原来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来到湘潭,支援湘大建设,并在湘大工作的第三年,就把家人接了过来,从此定居在湘潭,扎根在湘大。
“我在人大9年,武大19年,在湘大时间最长——41年,大半辈子都在这里,我们大家对湘大最有感情。”沧南朴素的话语里,始终有一颗对湘大火热的心。这些年,沧南患有腿疾,出行不便,但每隔不久总要在校园里走走,看看校园是否又有了新的变化发展。
近些年来,尤其是我校临近60周年校庆,校园整体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提质改造的南校门广场落成,开阔大气;北京路、广东路相继开通,师生校内出行越来越便捷……这些新变化,沧南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湘大的建设日新月异,让沧南感慨万千。
今年9月10日,我校师生在南校门毛主席铜像广场隆重集会,纪念毛泽东同志题写校名并指示“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暨建校60周年。沧南作为复校初期来校的教师代表发言。当谈到湘大精神、湘大变化的时候,95岁的老人几度哽咽。他无限感慨地说:“我们把一生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湘大。今天,尽管我们年纪大了,但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更浓了,对党的教育事业信心更足了,对主席家乡大学的情感更深了。衷心祝愿湘大越办越好,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大学。”
作为复校初期的首批教授,沧南用大半辈子的时光在这里辛勤耕耘,成为了湘大建设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生动诠释了“牢记嘱托、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湘大精神。沧南说,牢记伟人嘱托,传承湘大的红色基因,既是使命,也是责任,把湘潭大学办好,是湘大精神的灵魂所在,更是所有湘大人的初心。
矢志不渝:一生致力于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学者风
今年6月29日上午,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王少峰来我校调研,专程向沧南教授送来了节日的祝福。沧南向王少峰介绍了自己一生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的观点与体会、复校初期来校的经历与感悟。王少峰称赞沧南教授矢志不渝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精神,毛泽东思想研究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像沧南教授这样一批老先生老教授的矢志追求与毕生贡献。
“我为什么想研究毛泽东思想呢?”追溯这条学术之路的起源,沧南解释说,他当年是受毛主席的感召来到湘潭,建设湘大,学习、研究、弘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精神风范、人格魅力,继承湘潭大学的红色血脉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湘大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党的领导和全体湘大人的努力下,我校开创了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广阔天地。
1978年,教育部下达通知:重点大学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招考硕士研究生。当时,刚到学校任教不久的沧南就建议哲学专业招收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生和建立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室,校党委采纳了这个建议。1979年开始招生,1981年成立哲学系,并任命沧南为哲学系主任,兼任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室主任。
“我1995年已离休,但对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研究没有中断。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无止境,我虽已值耄耋,却也不敢停下思考的脚步。”这就是沧南对于毛泽东思想研究的真实心理剖析。
这么多年来,无论社会思潮怎么变动,沧南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和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沧南著有《毛泽东哲学思想》、《农民哲学常识》、《沧南自选集》、《沧年往事》,主编《毛泽东方法学》、《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参编《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研究》等书,撰写论文《实事求是,是一个多侧面的理论体系》、《认识论的辩证法与辩证法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毛泽东是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开创者》百余篇,还兼任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理事、湖南省哲学学会顾问、湖南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副会长等。
作为我校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开创者,沧南在长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已培养研究生40余名,其中很多都从事毛泽东思想学研工作。有了他铺垫的良好基础,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毛泽东思想研究在学术界的声誉越来越高,并取得丰硕成果。2004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我校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并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同年,该中心决定重新编写《毛泽东方法学》,沧南任主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毛泽东制定的一整套具有中国共产党特色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科学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创举。《毛泽东方法学》于2005年出版,一经面世便获得良好的学界反响。时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在人民网发表的一篇题为《关于毛泽东思想研究的若干思考》的文章中指出:“毛泽东方法论研究,这是一个基础性的老问题……在这方面,最近出版的由沧南老师主编的《毛泽东方法学》,是一个重要的成果。”
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沧南也很好地兑现为了党的事业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作为我校第一批带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沧南培养了廖小平、刘国华、曾海平、曹健华、颜佳华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中有省部级领导干部、有高校校长、有企事业单位高层,更多的是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者和教授,无论在什么岗位,都已成为单位的核心骨干力量,都继承了沧南提出并始终践行的共产党员的“精气神”: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本色。
淬炼成金:退休不褪色的老党员风采
1995年6月,沧南从哲学系离休了。在他看来,“离休”并非意味着颐养天年,游山逛水——人生仅仅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沧南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离休刚几天,他又到校关工委给学生们上党课去了。
给同学们讲党课,沧南把自己摆进去,自己是怎么样想和怎么做的,就怎么样讲,这样效果很好,受同学们欢迎,每次听课的都有几百人,报告厅坐得满满的。
在校关工委一干又是10多年,除了给党校和其他院系学生讲党课外,他还在公共管理学院2005级公共事业管理班做了两年辅导员工作。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参加班委会组织的读书座谈会、新党员座谈会、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座谈会等,沧南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同学们摆事实,讲道理,达到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目的。2003年沧南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2年、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和工作标兵。2008年,2005级公共事业管理班被评为湖南省先进班集体。
这些年来,沧南通过各种场合认识了不少年轻的学子,通过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心连心的指导,大多结成了忘年交,他是学生心中最亲近的“爷爷”。
目前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的吴璇,大学期间通过向沧南求教一篇论文而相识。吴璇听同学讲,沧南是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专家,而自己所需求教的只是一篇“小文章”,内心不免忐忑。然而,出乎她的意外,沧南在听完她的自我介绍和要请教的问题后,就欣然答应好好研究后给她答复。原以为沧南要过很久才会答复,“没有想到的是,爷爷当天回去就认真研究了这篇文章,并用红笔作了详细的批注,字里行间都是圈圈点点。为了尽快把这篇文章交到我手上,爷爷还通过学院主动找到了我。”拿到这篇写满批注的文档时,吴璇被这位老学者的治学精神和对学生的关爱深深打动。
从此吴璇经常向沧南请教问题。每次在研究中遇到难点,或是写了新的文章,都会听取沧南的的意见。沧南还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鼓励吴璇用功学习,特别是学习、研究、弘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精神风范、人格魅力。这让吴璇更加坚定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决心和信心,在这方面的钻研越来越深刻,实现了本硕博连读。
对于沧南的言传身教,吴璇分外感激。“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爷爷一样的老一辈湘大人,不论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都坚持毛泽东思想研究,矢志不渝地躬耕于毛泽东思想教学与科研的土壤上,才为我们打造了这样坚实的研究平台。”
正是受惠于求学期间沧南的关怀,许多已经毕业的学生仍会时常回来看望沧南,每年一到沧南过生日,除了自家亲人外,总有一些毕业好些年的学生以及在校的学生到家里探望。
每到这时,那些在场的和不在场的学生,沧南都能一个个地数出来;那些学生以前怎么样,现在在哪里,做什么,家庭情况如何,他都记得很清楚。
“在担任校报学生记者期间,因一次采访而与沧老相识,从此我的生活里多了一位可亲可敬的爷爷。”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李婷说,实习和考研期间,李婷曾得到沧南多次悉心的关心和鼓励打气。今年沧南过生日时,李婷来到沧南家,发现来的学生还不少。“除了自家亲人之外,有博士姐姐吴璇,有已经毕业好些年的学姐谌莎和她的老公,还有其他的学生。在交谈中,我发现大家无一例外都与爷爷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谌莎姐姐已工作多年,但她最多时隔两月又会来看望爷爷。”李婷所说的谌莎,是沧南在校医院看病候诊时认识的,从此这“爷孙俩”就越来越亲近了。
与此同时,沧南这些年来一直在坚持默默地做一件事——向学校捐资设立奖学金资助学生。2015年,沧南捐资20万元在哲学系设立沧南奖学金,奖励、资助一批表现优异的学生。今年9月5日,沧南在家属的搀扶下分别来到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再次支取20万元交由哲学系,并声明要以“湘大人”名义捐赠,作为该系贫困学生资助金。
沧南说,之所以要尽己之力为学生提供帮助,是要以捐赠、资助学生的方式报答早年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并激励学生成才。年轻时沧南辗转各省求学,得到了当地居民以及同学家长的诸多帮助。这份恩情,沧南时常感怀在心。
今年是我校建校60周年,5月17日,校庆办线上捐赠平台收到了一笔1万元的特殊捐款。自开通60周年校庆线上捐赠平台以来,这笔捐款不是最大的一笔,但确是最有意义的一笔。因为捐献这笔款的人是亲身参与湘大建设并见证了湘大发展的沧南。
回顾这一辈子,沧南深情地说他一生最好的年华都在湘大,奉献给了湘大,“我的一切都是湘大给予的,回馈湘大,我觉得这是应该的。”
如果你也为沧老的事迹感动,请点击下面的投票链接,为沧老的一生点赞!
投票规则
点击图片可跳转至投票页面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