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文化中有“辟谷”一说。它来源于“留侯辟谷”的记载。
我们目前都理解成“练气”(本意是“练炁”)中的不食人间烟火。并最终进化成“饥饿疗法”。
而。古文中,谷,既有粮食含义,又有“山谷”含义。指事物的多样性。
我们常说的“虚怀若谷”总不能理解成“怀中有一堆食物”吧?
而且,谷物,也是“山谷里食物”的含义。它本就是古文“包容、多样性”的含义。
仔细阅读道学中的各种古文,我们发现人们对道学的解读很多是对古文经典的错误理解,而出现的错误认知。
特别是关于“练气辟谷”,更是道学中的最著名的错误杜撰。
我有多篇文章经解读过,古人道学中的“练气”本质上对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练炁”。
炁=炁体源流。指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各种作用力。
而,所谓“练炁”是训练分析各种作用力作用过程的能力。如下图所示
训练这种能力,在古代又称“练功力”。
所以,练习这种分析作用力的过程又称“练炁功”。只是古人也同时,把“气”解读成“力气、气劲儿”。本质还是指“作用力”。
它与我们常说“雾化般气体”毫无关联。
古人为了区分“力气”与“雾化般气体”的不同,又命名为“灵气”。更创造了“炁”这个文字。
当然,对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作用力的分析研究。大多数古人和民间理解成“各种逻辑关系”的分析研究。
这是最容易出现的认知错误。
说“逻辑关系”大多数人都懂,说“作用力作用”,大多数人都是一脸懵逼。
但,但凡受到过科学研究训练过的人,都可以明白:逻辑关系=作用力的作用。包括各种电脑程序中的“go-to”语言,也是“达到某个条件-即向某个方向发展”的含义。
道,古人道路的儿化音“道儿”,指事物运动变化“从起因走到结果”那条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虚拟道路。
《道德经》阐述为“绳绳兮,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即,道=事物“由因而起由果而终”的运动变化过程。
对这个过程内部的分析研究,本质就是对各种事物运动变化间作用力作用的分析研究。道学称“内观”。
而,在分析作用力的过程中又怎么会有“辟谷”一说?
这个故事来源于汉代“留侯张良悟道”一说。
在《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中,详细记载了张良在得到道家传道后(指道士传授兵法的故事),自认为智谋提升了。
他在授道前为了反抗秦暴,数次组织造反,但屡屡失败,这种失败古文记载为“留侯性多病”。
病,指性格不成熟,导致行动失败。并不是指生病。
否则不能有“性多病”的说法。
这里就出现了认知上的历史性错误。
古文中,性=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外部特性。也就是说道演化的特性。
如,汽车坏掉后的“嘀嘀哒哒”的响声。这就是“性”。
“性多病”指对事物外部特性的认知多有错误。也指性格不稳定。
【原文】:
留侯从入关,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
【奥义翻译】:
张良从事道学研究后,多次出现认知错误,后来不再贪多嚼不烂,学会单独对一个兵法的详细分析研究,闭门不出一年多才逐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其中,“不食谷”,指不再贪多嚼不烂。
谷,来源于《道德经》中“谷神不死”。
谷神,指山谷里各种神奇的事物演化过程。比喻宇宙中各种各样事物的运动变化。
谷,比喻宇宙。也同时形容事物运动变化的多种多样。
在民间成语中被提炼成“虚怀若谷”。
可见,这里的“谷”,不是指粮食而是指多样性。
关于张良认知出现出现错误在《留侯世家》中有详细记载。如下图所示
记载了张良年轻气盛的时候(性格不稳定的时候,指“性多病”),为了报仇,经历过很多冒险,包括刺杀秦始皇失败被到处通缉。直到有人人传授他兵法,专心研究后才成为一代谋士。
而这种情况被南宋裴駰在《汉书音义》中进行了简化版描述,并由这种简化版描述,产生了历史性错误认知。
【原文】:“服辟谷之药,而静居行气”。
他的本意是说,张良那本兵法是“辟谷之药”,“静居行气”指在家里研究那本兵法,并琢磨兵法中的各种逻辑关系。并由此悟懂了这本兵法,再思考问题时,感觉非常轻松。
“道引轻身”是说:这部兵法的引导让他的认知更加轻松。
古文中,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指身体。
如,在《道德经》“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翻译过来就是:圣人遇到问题不急于表态,他们深思熟虑后才发表意见,看起来比别人靠后,但认知却超前。他们置身事外,客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建议经得住时间考验。
可见,“辟谷”指“避免太多的学习认知,贪多嚼不烂”。
要“一精胜多通”,指钻研透彻一件事情,胜过对各方面知识略知一二的浮光掠影。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