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礼志上》“五月庚午,始祈雨於社稷山川”。祈雨古称雩祀,是巫术活动的衍生产物。我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如果久旱不雨,就会造成农作物低产,出现大面积饥荒。电影《一九四二》河南饥荒的原因,就是因为大旱再加上赈灾不力才造成了易子而食的局面。
在古代没有现在的人工降雨,只能通过自己虔诚的祈祷请求上天降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的祈雨凤仙郡就完美的还原了古代祈雨的情景。
一、天上没有地上求
祈雨,这场已经失传已久的古老仪式包涵了中国古人对上天的敬畏。我国传统神话中,掌管水利的是龙王。所以,人们对它也无比的崇敬。祈雨的几种方法,大都与“龙”有关。人们怀着虚怀如谷之心,小心翼翼的祷告着久旱逢甘霖。而且祈雨一般是有各地方执政官员带领举行,是官方行为。
1. 龙王发水,人心敬畏
《宋史》“景德六年,诏以书龙祈雨;。又诏自今每遣使祈报,悉给南海上等香,以致精意。”具体的做法是选择在山涧溪谷旁亦或者是村里的井口边。选择农历的初一、十五或者二十五,地方行政长官带领着事先沐浴过的百姓。
在祭坛上放酒肉,然后于纸上画一条吐着黑烟的龙。在其下方,水波粼粼。玄武在其左侧,同样吐着如丝般的黑烟。在祭坛上放置三天三夜,祭拜过后投入水中。这是宋朝最为普遍的祈雨方式。与此同时,宋朝还颁布了《蜥蜴祈雨法》。
因为蜥蜴与龙长相类似,而且平时见不到龙但蜥蜴却很常见。《宋史》“神宗六年五月,夏大旱,上颁蜥蜴祈雨法”。这种做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捕蜥蜴十数至瓮中,渍之以杂木叶。找六个十三岁的童男。是日衣青,以青涂四肢。手中拿着沾了水的柳枝四处洒水。
并且口中还念念有词,类似于现在的萨满“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雨若滂沱,放汝归去”。而且这种方法甚至传播到了李朝,当时的朝鲜一遇旱灾便“名山大川能兴云雨处,令所在官精诚祈祷。
2.皇家敕令,依法求雨
《以旱求直言诏》“临太乙宫,天青寺祈雨;并以李邕“五龙堂祈雨法;造黄册,颁降各县府,严洁依法祈求”。李邕的五龙堂,是宋朝全国推行的第一个祈雨法。具体做法是,在甲乙日,面朝东方。
用黄土做成青龙式样,地方首脑斋戒三日,并在香案上摆放糖果、糍粑等祭祀用品。宋朝时,自然灾害频发。在那个时候,祈雨是唯一获得甘霖的途径。这也是代表着古代各层人士对于上天的敬畏,认为只要诚心祷告定能感动上苍。
二、天人感应,屈服上苍
《汉武帝策问》“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自董仲舒的学说问世以来,得到了统治者的极力推崇。他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君王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而人的行为也会在天象上得到体现,如果人的行为出了差错,自然会有相应的惩罚。所以一旦发生旱灾,在皇帝和官员的潜意识当中就认为自己应该先向上天祷告。那么这种不确定性极强的仪式,影响肯定也是有好有坏。
1. 君王实以宽政
既然是向上苍祷告,那身为天子的皇帝首先就得做出表率。除了祈雨之外,他们还检讨自己的罪责。“今日大旱,当为朕身屡,无知获罪及天父;有善不敢蒙,有罪不敢免,皆与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四海。”这是宋神宗在京师三年大旱之时,发布的《罪己诏》。他认为自己无心的过错,惹恼了神灵于是才出现了旱灾。
《宋史》“神宗七年,上下罪己诏;并免除天下税负半年;年逾五十者,不必徭役”。在下完罪己诏之后,赵顼认为是自己太过于严苛于是便用减免赋税徭役等方式,向上天呈现自己的仁爱之心。甚至还有传说,他想要以自焚的方式来谢罪。
最终,宋朝还是将远古的祈雨仪式逐渐的规范化、系统化。实现了真正的“依法祈雨”。宋朝也是第一个运用“官颁祈雨法”的朝代。而且对于应对旱灾,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积极备荒,储备粮食,未雨绸缪。
2.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传统农业社会中,以耕种为生,庄稼如果缺少雨水必然颗粒无收。祈雨这种充满迷信色彩的仪式,有用处的时候也不少。比如苏轼曾经多次在主政的地方祈雨成功,像《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诸城,还有陕西的凤翔。
《凤翔府到太白山祈雨祝文》,就是他刚就任凤阳判官时所作。《宋实录》“嘉祐七年,东坡任凤翔;时年关中大旱”。眼见着百姓一年的心血即将付诸一炬,大才子苏轼作祝文以陈情。他将民生疾苦和自己的心声,都注入进了文章之中。希望,龙王能够看到后被自己的真情实意所打动。沐浴焚香斋戒后,大声诵读。当时只见黑云涌动,凤翔府下果真下起了细雨。
但雨量太小,实在无法满足农田灌溉的需要。当时的百姓纷纷来求苏轼,请他再次做祈雨仪式。苏轼查阅《凤阳府志》,发现本朝给太白山降了一个爵位。在唐朝本为“神应公”,现在却成了“济民侯”。万物皆有灵,所以山神自然是不满意。
苏轼作《乞封太白山神状》,向仁宗反应情况,并决定封太白山为“明应公”。于是苏轼带领百姓再次斋戒,沐浴,郊迎,安奉,祷告。当时一连下了三天的大雨,彻底解决了旱灾带来的困扰。
百姓农田再次恢复了勃勃生机,当地民众为了表示感谢集资为苏轼筹建了“喜雨亭”。而东坡本人诗兴大发,作《喜雨亭记》“是日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
由此可见,农民还是对于祈雨非常认同并且支持的。否则,也不可能将“久旱逢甘霖”归类于人生八大喜之一。
3.少数人不认同
“耕雨抑欲晴,从来两难好”祈雨这种事情,有许多的不确定性。万一惹怒了龙王或者天神,就会造成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事情。在陈柱诗作中讲的“田里倚龙为人命,百拜哀鸣聒龙听”,就是因为祈雨过后风云骤起。而后连下了半个月的大雨,将农田的庄稼全都摧毁,茅屋也被掀翻了房顶。
还有就是古代并不是所有人都从事种植业,还有事蚕桑的妇女。《细说宋朝》中记载,在燕赵地区祈雨成功后“农夫长歌待硕果,蚕妇哀鸣唱萧瑟”。种地的农民倒是非常喜欢降雨,但终日的大雨使得气温骤降蚕不适应,就会大面积死亡。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还曾因祈雨或祈晴犯难。史载,范成大知吉安府。是年夏,四方雨水充沛河坝泛滥。故与同僚商议,祈晴事宜。但东郡却连月干旱,庄稼几近枯萎。于是便派人,请求举行祈雨仪式。
祈雨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成功,但大都是因为巧合。再者,下雨的数量不受人为控制。不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往往是,成功了也会造成一定的灾难。所以靠天吃饭的古人,生活属实不易。
三、统治者为何如此热衷祈雨
祈雨,是屈服,是悔过。蝗灾、旱灾、冰雹等自然灾害,对于古代农民来说产生的后果都是难以承受的。劳作一年却又颗粒无收,只得沿街乞讨。他们将其视作上天对自己的惩罚,于是便比肩继踵的去做祷告。希望天神能够对自己格外开恩,并饶恕自己的罪过。这也是他们唯一的办法。
1. 符合自己的统治宣传
皇帝,贵为天子。这是神权与人权的高度结合,古时候实行愚民政策。所以百姓大都认为有高级神灵的存在,而他们的君父则就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所以如果出现大旱,皇帝必须要想尽办法,与上天“交流”。
这么做有两个好处,首先如果降雨,则更能印证他们的君权神授。其次,如果不降雨则说明当地百姓对皇帝不够忠诚。里外里,都是统治者本人受益。所以,他们当然要把握时机,对自己的统治地位加以巩固。
2. 没有办法的办法
谎言说十次,便成了真话。千百年来都流传着神灵之说,而当时又没有如此先进的设备窥探上天。所以皇帝本人其实也愿意相信,有更高级生物的存在。而且当时也没有气象工具,或者是人工降雨、人工降雪。
在所有能做的都做完之后,就只能仰仗着祈雨的方式来祷告。要是能降雨更好,不能就证明心不够虔诚。当时的人都怀着一颗景仰自然万物之心,雨水本是天上来之自然要祈求它能够大开怜悯之心。
3.符合官员的既得利益
官员是君王在各地区的代言人,而自己的老板都如此相信,那还有什么理由不照办呢?更何况,宋朝还出台了五项“官颁祈雨法”。如果久旱不祈雨,则就是违反朝廷禁令,到时候自己也可能跟着吃瓜落。
为官一方,自然要做出政绩。才能为以后的平步青云,铺石垫路。长此以往的旱灾,造成民不聊生,皇帝如果知道此种情况首先是会罢免地方官员的。《宋史》记载,英宗年间一共因旱灾罢免了十三位地方官员。第一,是处罚他们办事不力;第二,还可以将干旱的原因推到他们头上。就说是其懒政、怠政惹恼了天神。
久而久之,一旦出现干旱官员们就会下意识的想到祈雨。因为这既能满足统治者的需要;也可能为百姓带来雨水;最重要的是还能够保住自己头顶上的乌纱帽。而且古代治荒的方式很少,祈雨是他们最后的倔强。
结语:
不论天还是人,都有自己运行的规律。古人总是试图以一己之力改变自然的运行法则,这总是违背自然法则的。祈雨仪式,源远流长在商代出现,于宋代蓬勃发展。如此频繁的出现,只是因为古人除了祷告真的没有更好的方法来祈求雨水。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