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清江市中学大门口
Nov. 02
2018
by: 郭应昭
清江中学是我的母校,也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1963-1968年,我初中时代在那里度过;1978-1979年,我在那里教过书。斗转星移五十年,物是人非换新颜。抚今思昔,感慨良多。既有对1966年前三年在清中美好学习生活的梦牵,又有对1966年后两年清中癫狂往事的痛心,更有对“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清中恢复考试招生的庆幸!
清中的多次更名
1966年前,隶属清江市的清江中学与淮阴地区直属的淮阴中学都是淮阴地区重点中学,面向淮阴地区招生,既有走读生,又有住校生。由于区划调整等历史原因,清江中学校名发生过多次变更。清江中学前身是1950年筹建的苏北淮阴财经技术学校,建成于1951年9月,1953年更名为清江市初级中学,1954年,共有9个班450名学生;1958年7月升级为完中,秋季招高一新生3个班,命名为清江市中学;1959年,清江市与淮阴县合并,成立县级淮阴市,称淮阴市清江中学;1960年2月,改称淮阴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1962年,淮阴师范专科学校被停办,1964年12月,复称清江市中学;1968年10月,改名为清江市清江中学;1978年2月,第三次使用清江市中学校名;1983年3月,撤销淮阴地区及清江市,设立地级淮阴市,同年7月,改称淮阴市清江中学,1987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中学;2000年9月,更名为江苏省清江中学。
曾经的校园布局
1966年清中
1966年清江中学校园示意图
1963年,如今宽阔的淮海北路当年仅是可并排通行三辆大卡车的碎石马路,马路两旁长着高大一抱粗的钻天白杨树。位于淮海北路西边的清江中学大门与淮海北路之间有一条近百米长的长着像淮海北路旁那样高大粗壮的白杨树的林荫道。学校大门南面是文具厂(后来是手工机械厂),除此而外,学校四周没有围墙,只有拉起的铁丝网和竹篱笆。铁丝网外面还是繁荣大队的部分农田。
学校两扇大门和南北两扇小门是用钢管、钢筋焊起来的。校门内北边是两间平顶房传达室兼收发室,上下课的电铃开关也在传达室。看门的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老头,叫王开化,不到上学和放学的时间他不开门,学生对他都有所忌惮。学生如有特殊事情要出门必须要有班主任老师写的出门证。每天邮递员送来的报纸,他会分好,送到办公室。寄来学生信件,他会把学生的名字写在传达室门口的小黑板上,通知学生去取。王老头有会不由自主地晃头的毛病,学生多数暗地里叫他“王摇头”。
大门向西是一条约八九米宽的水泥路,全校唯一的两层办公楼坐落这条水泥路北边。校长室、教导(务)处、政治处、教师办公室、图书室、会议室都集中在这座小楼里,甚是拥挤。路南边是学校的宣传橱窗,与办公楼相对。
东西向的水泥路再向西5米,与校园内的一条南北向的2.5米宽的砖砌路相接。南北向的砖砌路西10多米是三排相距50米左右的坐北朝南的平房教室,每排8口教室,中间一条南北通道把24口教室分列在两边。三排教室最西边还有一条纵向的砖砌路与校内横向的砖砌路相连。初、高三的教室是明清式青砖小瓦建筑,带走廊,走廊柱是砖头砌的,初三与高三教室之间有一间房是过道,接着向北的砖砌路。其它两排教室为现代式青(红)砖平瓦建筑,都有走廊,走廊柱是木头的。每排教室后都有一排树,有松、柏、樱桃等树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依次为初一(甲、乙、丙、丁)和高一(甲、乙、丙、丁)、初二(甲、乙、丙、丁)和高二(甲、乙、丙、丁)、初三(甲、乙、丙、丁)和高三(甲、乙、丙、丁)班。
清中
照片背景是清江中学最南面的青砖小瓦带走廊的教室,一排八口教室,中间有过道。
初一和高一教室与初二和高二教室之间的距离较初二和高二教室与初三和高三教室之间的距离要大一点。初一教室与初二教室之间空地西边的中间竖着一座10多米高的木制钟架,没有电铃时,上、下课铃由原传达室看门人老沈负责扯动长麻绳敲响。后来,学校在大门口、办公楼、初三和高三教室走廊中间、钟架上、大礼堂和宿舍区都装上了电铃。
五六十年代清中学生宿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清中学生宿舍
初三和高三教室南30米隔着一道铁丝网,铁丝外是学校的大操场。进出操场要走西边的铁丝网门。操场北端有两个篮球场,有高低杠和双杠等。有一副全钢可升降的双杠却闲置一旁,据说是因为一字之差,是靖江中学的东西被发到了清江中学,已通知对方,但一直没来取走。操场有一个南北向的大足球场,大足球场又分成两个东西向的小足球场,每天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数足球场最热闹,当年清中的校足球队在全市很出名,曾为省队输送过运动员。操场的南端还有联排的篮球场,沙池、跳高等的场地设施应有尽有。
沿办公楼旁的南北路向北,办公楼西北不到20米的地方有四间砖墙柴子房(用一种直径0.5厘米左右、长短20多厘米的芦柴苫成屋面)。西边的两间是嵇壁田校长的宿舍,东边的两间曾做教师的阅览室。
再向北不到5米是一条东西向2.5米宽的砖砌路。这条路的北面除实验室和大礼堂外基本上是生活区。原先的大礼堂兼饭堂批建于1959年,所用的砖是当年学生自己烧制的,质量不好。用了几年后,1964年学校又购砖重建,红砖红瓦。大礼堂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向北1.5米宽的砖砌路,东侧路东和西侧路西各有两排砖墙柴子房。东侧第一排被总务处、物理实验室使用,文革中,东头六间房做过图书室。第二排西是教师食堂,西山头搭个批子是茶炉房,烧水的是老郝。东边几间是副校长何家驹和其他老师的宿舍。第三排是学生大食堂,几口大锅一字排开,烧着带烟囱的烟煤炉,炒菜用大铁铲,蒸饭用木制方形大蒸笼。西侧路西第一排是化学生物实验室;第二排是住校女生宿舍;第三排和大礼堂后面第一排是青砖小瓦房,是住校男生宿舍和校医务室。医务室有两名女校医,印象最深的是周医生,她在清中时间最长。后面还有两排平房是教职工宿舍。
难忘的良师益友
当年的清中教师不仅学识水平高和教学能力强,而且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清中的教师队伍既有本土教师,又有许多的从上海、苏南、湖南等地支援苏北的外地老师;既有解放后新中国培养的老师,又有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特别是1962年,淮阴师专、农专停办后,一批大学老师被安排到清中教书,如王兆麟、钱慰祖、刘士昆、苏石虹、周民贤等老师。他们不讲条件,团结协调,无论是教高中还是教初中,都是兢兢业业,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对学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无私的爱,他们是学生的良师益友。50多年过去了,许多老师的工作精神和音容笑貌还浮现在眼前。
1963—1964学年度的初一丙班班主任周兴和老师来自常州,毕业于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初一年级音乐、地理。他多才多艺,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行,尽管是副科老师,但他照常能辅导学生的语数外。他理解学生,体贴学生,善于和风细雨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他一手龙飞凤舞、飘逸潇洒的粉笔字深受学生的欣赏和喜爱。在担任初一丙班班主任期间,他被抽出去搞社教,他的学生们都舍不得他离开。后来,他回来继续当初一丙班班主任,全班学生欢呼雀跃。
语文老师方杰,清江浦人,高挑的个子,戴一副近视眼镜。他上课一丝不苟,语言干净利落,板书正楷,讲课生动风趣,批改作文的红色毛笔小楷工工整整,眉批、旁批、总批文字恰到好处。他对学生要求很严,他的笑脸经常赏给学习有进步的学生。爱好排球、篮球,课外活动时,观看打球的学生经常为他鼓掌叫好。
代数老师邓韵华,常州人,高高的个子,闪亮的大眼睛总是透出她对学生的慈爱、信任和坚持,哪个学生想偷懒耍小聪明都躲不过她的眼睛,她会坐到学生课桌旁耐心辅导,直到学生弄懂为止。很多学生既怕她又喜欢她。
俄语老师吴连官,丹阳人,上、下课在学生面前总是笑嘻嘻的。六十年代前后,中苏关系紧张,不少学生对学俄语不感兴趣,尽管这样,他还是给学生谈学好俄语的重要性,上好每一课。若有学生课上调皮,他会虎下脸来批评,但转脸自己会先笑起来,让被批评的学生不再纠结,心悦诚服。
美术老师张文辉,宿迁人,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美术系毕业,教导处副主任。他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他通过教美术来让学生知道美,发现美,保护美。教学生从爱美的角度做好事做好人。他课间常在学校里巡视,遇到问题,和蔼地与有关学生交心谈话。现在,他已93岁,是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擅长花鸟画……曾编写《中国美术简史》、《中学美术教学法》等教材。许多学生提到张文辉老师都赞不绝口。
从淮阴师专调来的历史老师刘士昆,湖南人,与学生接触零距离,教初中中国历史。学生们最喜欢听他的课,因为他讲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随时补充和拓展了很多与课本相关的历史知识。印象最深的就是讲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东北和上海沦陷后,为表达中国人民的悲愤心情,当时有一首歌把“九一八”“一二八”“七七”和“八一三”都唱进歌词中,课上,他用湖南口音如泣如诉地演唱了四个国耻日,学生们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上海籍体育教师吴开平和上海籍代数老师宓丽芳是一对在清中任教的夫妇,他们很受学生尊重。吴开平老师把学生当成朋友,宓丽芳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严格要求,可以说是“慈父严母”。上体育课,吴开平严格按照教案要求让学生完成规定项目或动作等训练计划后,对学生提出的球类活动,他都尽量满足。除给学生当裁判外,自己常常自己直接上场,和学生团在一起,踢足球,打篮球,玩排球。他很少训学生,即使训也不让学生过分难堪,学生跟他很亲近,甚至喜欢和他嬉皮笑脸。宓丽芳平时对学生很严肃,上课准备充分,讲课环环相扣,一丝不苟,对学生不懂的地方她不厌其烦,要求学生做错的习题非订正好不可,有时是当面做给她看。
初三几何老师刘载华,本地人,1965—1966学年度,是初三丙班班主任,他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他上课几乎不看教案,厚实的数学功底,巧妙的教学方法,严谨的解题思维,使他教的几何课能够深入浅出,学生饶有兴趣。他没有丢掉“教官”的习惯,用过去对部队官兵的要求来要求学生——“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他要求住校学生房间要整洁,被子要“叠角斩方”像豆腐块。
……
良好的学风校风
“文革”前的清中初、高中招生是自主命题,自主考试,自主录取。清中对每个班级生数控制很严,很少超过50人。记得1963年那年初中招生考试的作文题是《记一次有意义的报告会》,数学卷考题有繁分数。那个时期所招学生的年龄差距比较大,甚至有的农村学生是结过婚考进清江中学的,也有在上初一后,边上学边娶了媳妇。
张文辉老师
清江中学历史见证——93岁的张文辉老师和清中宿舍区的八棵松
据1955年就在清江中学教书的离休老师张文辉回忆和我的切身感受,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创办的清中能够办得风生水起,富有朝气和活力,成为淮阴(淮安)人心目中的一所名校,除有一支水平高潜心教书育人的团队外,那就是贯彻毛主席对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题词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方针,营造了清中好的学风和校风。
学生在校生活丰富多彩。清中很注意学生的劳逸结合,明确要求学生,“学要认认真真,玩要痛痛快快。”全校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和作息时间。早读课加上午4节课,下午3节课(第三节为课外活动),住校生晚饭后有2节晚自习,没有任何加班加点,学生学习和休息时间得到充分保证。所有课外活动时间,一定要出去参加课外活动,学校有专人检查督促。那时的课外活动,除到操场进行田径和球类活动外,学校还开办了各种兴趣小组,如:无线电兴趣小组学习收发报,航模小组学习制作用牛皮筋弹射的木制小滑翔飞机和无线电遥控飞翔的小引擎飞机,美术兴趣小组学习画画、书法,器乐兴趣小组学习二胡、笛子等乐器,文学爱好小组学写诗歌、散文等等。课外活动结束后,学校才打开大门让走读生回家。
集体唱歌蔚然成风。无论是在操场露天集会,还是在学校礼堂开会,会前,班级与班级、年级与年级、初中部与高中部之间都经常互相拉歌。拉歌的班级、年级、部有人站出来领头喊:“××年(班)级——”“来一个!”其所在年(班)级学生便会应声起哄。被邀请的年(班)级不甘示弱,只见班级的一名文娱委员或班长站起来,举起双臂,大声起调:“……预备唱!”在他(她)的指挥下,整齐嘹亮的歌声顿时震动会场。歌声一结束,应战方文娱委员或班长便会向回敬挑战方:“欢迎××年(班)级来一个,大家说——好不好?”“好——”应战方的学生加劲叫起来……为了展现各自的歌唱水平和精神风貌,许多学生下劲唱,唱得脸红脖粗。唱的歌多为《团结就是力量》《大海航行靠舵手》《我是一个兵》《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社会主义好》以及《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声如大海波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震撼人心,增强了开会的效果。开班会时,班级也要集体唱歌和分学习小组拉歌,住校生等候开饭时排队唱歌是必走的程序。集体唱歌唱出了团结,唱出了勇往直前的精神,唱出了学校的好风气。
每个班都有自己的蔬菜地。学生参加班级菜地劳动的热情很高。在班主任老师或植物学老师章周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学生自己挖地,自己从学校厕所抬来粪水给菜地上肥,自己播种,自己栽菜(多为青菜和萝卜),自己浇水,自己收获。收获的菜都是卖给学校食堂,卖的钱充当班费。学生从种菜中学到了一些农业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到劳动收获的乐趣。
学校团委、学生会、班级团支部在校风、班风、学风的建设中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每两周,班级团支部要开民主生活会,检查有关工作,找出问题和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人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因此,全校学生文明礼貌、刻苦钻研、互帮互学、奋发向上的气氛很浓。
癫狂的往事和清中的新生
上世纪六十年代清中
上世纪六十年代清中
“文革”十年中的清中有过学生造反、纲常尽失,有过老师受辱、无书可教,有过开门办学、不用考试……特别是五十年前的1966-1968年,清中曾发生过令人痛心的癫狂。
1966年5月,是初三、高三学生的毕业季,毕业考试已结束,就等升学考试,别的年级也正在忙学年结束前的考试。中央音乐学院有老师到清中初选学员,面试地点在高三和初三教室中间的过道里。当时,高三和初三有不少学生参加初选面试,老师要学生自己选唱一首歌,有不少人选唱了《大海航行靠舵手》。但万万没想到在这个时候,逢上了批判“三家村”和《燕山夜话》,实际上是进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1966年6月,中共清江市委向清江市中学派出了“文革”工作组,组长是陈××。6月18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停课闹革命”。工作组进校后,学校就进入了“文革”前期阶段,学校的一切活动要听工作组的,校领导没有主导权和决定权。学校的气氛发生了变化,感觉有点紧张兮兮的。
为了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在工作组的主使下,一些老师整校领导和老师的问题材料,连一些十五六岁的学生竟然也写出揭发和反映自己老师和同班同学问题的文字材料(后称“黑材料”)递交工作组。特别是出身“地、富、反、坏、右”家庭的师生首当其冲地成为被整的对象。一些师生挨批挨斗……工作组不到三个月就被撤回了,但留下了一堆“文革”中最早的群众斗干部、群众斗群众的问题。
1966年8月,全国开始了红卫兵大串联。清江中学部分师生先后串联到北京等地,回来后纷纷举起了造反大旗。成立红卫兵战斗组织,后来整合为2171红卫兵(有一名老师参加了该组织,他对学生的一些走偏行动起到了很好的劝阻作用)、红二七红卫兵、反到底兵团和红色教工战斗大队。红卫兵组织成立后不久,曾到社会上“破四旧”,许多文物包括个人家庭收藏的文物遭到红卫兵的破坏。那时,许多学生以有一套草绿色军装为自豪,整天穿在身上。为了与“四旧”决裂,有部分学生改掉自己原来的名字,如改成“雪峰”“雪松”“红旗”“文革”“红军”“红兵”“向阳”等等什么的,甚至也有老师把自己名字改了。
“革命无罪,造反有理”。1966年底的一天,清中办公楼二楼上的教务处的办公室被红战大红卫兵占领了。当天晚上,一名年轻教师黄××等搬来一张梯子靠上教务处南面的窗台向上爬,想夺回这间办公室……被一群学生围住梯子一边阻止,一边大声唱毛主席语录歌:“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造反有理,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就干社会主义。”有学生用手电筒照趴在梯子上戴眼镜的黄老师的脸,黄老师的面目被照得有些狰狞,顿时引起学生的一阵高声嘲讽——“甫志高”(他曾在学校演出的歌剧《江姐》中扮过叛徒甫志高)……黄老师最终没能爬上楼,灰溜溜地下来走了。
“走资派”和“牛鬼蛇神”遭难。1966年到1967年,清中的校长、党支部书记嵇××被戴上走资派高帽、副校长何××被戴上叛徒高帽 挂牌游街。清中其他所谓的“牛鬼蛇神”,如“右派”刘××、金××、王××,“反动军官”刘××、梁×,“特务”袁××等老师一个都不漏,挂牌游街戴高帽,接受批斗扫校园。当时已过半百的袁老师被自己教的学生拉到办公楼上去批斗,学生叫他低头“认罪”,他却不服地昂着头,被自己教的一名学生用铁皮圆规粗铁尖狠扎一下,当即,袁老师哎吆一声叫起来,被扎的右手臂冒出殷红的血…… 一些党员教师认为嵇壁田校长是好干部,被戴上“保皇派”的帽子受到批判。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是“文革”中随手拈来的战斗武器。学校大礼堂内外、大礼堂南东西向的砖砌路两旁拉的芦席上贴满了大字报。大字报内容五花八门,就连学校比较胖的张××老师与自己的胖儿子之间的事也被写成大字报,标题是:《大胖欺负小胖,小胖奋起反抗》。
1967年,清江市形成了“官派”和“兵派”。“官派”“红二七”与“兵派”“2171”“反到底”明争暗斗,写大字报互相攻击就更不在话下。在淮阴汽车公司两派闹得凶的期间,“2171”红卫兵有学生参加淮汽“八一”与”汽车兵团“的对峙。一天下午,初三乙班的一名男学生在小楼上摆弄枪的时候不小心触动了扳机,呯地一粒子弹穿墙而过,贴着隔壁初三丙班一名男生耳边飞过。1967年10月的一天上午,“2171”的一名初二学生不知从哪里截来一辆苏制吉尔卡车,当晚就带着小半车半截砖和十一二个学生向南京驰去(目的不详),汽车冲过洪泽设置的三道障碍后,在六合发生车祸,造成同去的“反到底”的一名学生被六合体育场的围墙砸倒,失去了17岁鲜活的生命。
1968年初的一天,一名学生从西隔壁连通图书室的地道进人存书已不多的图书室找书看,他用点着火的报纸来照明,但匆匆离开时,没有将正在燃烧的报纸上的火完全踩灭,结果是酿成一场大火,烧掉了位于大礼堂东面的第一排砖墙柴子房(图书室在东头)。
1968年8月,清江蛋品厂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清江市中学,学生的派性斗争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同年9月开始,老三届”学生离校,知青上山下乡,匪夷所思的癫狂随之亦结束。
……
1977年,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读书无用轮”受到了有力的抨击,清江市初、高中也于1978年实行了招生考试。清中初、高中通过全市统一考试,录取了“文革”结束后第一批新生,清中由此步入了教书育人的正常轨道。当年清中初中录取了7个班,其中初一{7)班全是清江市农村的孩子,他们学习非常自觉刻苦,中年女教师王振学是(7)班班主任,她像慈爱的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教育、爱护这班学生……我当时担任初一(6)班班主任,(6)班所在教室西隔壁就是我1963年在初一(丙)时学习的教室,周兴和、方杰、邓韵华、吴连官等老师就像在我的身边,教我用心来教(6)班的学生。虽只教他们一年,但我至今还能道出这班学生大部分人的姓名。
2018年10月10日拍摄,清江中学外景
五十年过去了,清江中学今非昔比。现在的清中除高大气派的教学楼、实验楼等建筑设施外,尚存过去学生住过的一排(10间)宿舍和八棵生长时间有六十多年的青松,它们是清中发展的历史见证。清中从1968年的24班1200人发展到2018年的 104个 班,在校生达5400多人的江苏省重点中学。2018年,清中有1213名学子被本二以上院校录取。
写于2018年10月
投稿邮箱:hazxwsw@163.com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最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 98 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ebprojs_com